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人與自然是壹個整體,養生不能只針對人,那麽怎樣才能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呢?

人與自然是壹個整體,養生不能只針對人,那麽怎樣才能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呢?

中醫是以整體觀為基礎的,治病、防病、養生的理念都是以“整體”為基礎的。所以《靈樞·順胖瘦》說:“聖人為道,上與天合,下與地合,中與人事合。”意思是聖人能夠長壽,是因為他們與自然融為壹體,保持了人體與自然的平衡。

1.養生與自然季節的和諧觀

人與自然是壹個整體,所以春夏秋冬自然季節的變化,冷、熱、濕氣候的變化,都可以影響身體的生長、發育和健康。中醫在“天人相應”理論的基礎上,用五運六氣來計算氣候變化,提出了“陰陽與術數相結合”的方式來適應四季的氣候變化,這也是預防疾病的根本措施之壹。

自然變化,四季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冷,人類應遵循“法在陰陽,術在和諧”的原則來適應四季的氣候變化。春三月,“晚臥早起,大步朝庭”;夏三月,“夜臥早起,日日貪得無厭”;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同樂”;冬三月,“早起晚睡,須待太陽”(《蘇文·四氣調神》),以達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目的。人類長期生活在大自然中,形成了自己的晝夜節律。只有順應自然變化,調節臟腑功能,養精安神,益氣補血,平衡陰陽楊燦,身體才會健康無病。

2.保健與環境的和諧觀

健康是長壽的前提,每個人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生活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很多因素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人體。這些因素可以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它們不僅是復雜的,而且是不斷變化的。人體借助內在調節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保持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人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環境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超過壹定限度,就會危害健康,引發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環境因素。《蘇文鄭午昌大論》說:“壹國之氣,生化學壽不同,何以為之?”齊波說:“競爭的原則是由地形決定的。清高則陰治,汙濁則陽治。陽者先天,陰者後天。這地理是共通的,生化之道也是...最高的生氣,最低的生氣。地小而異,小者小而異。”古人很明確地指出,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壽命較長,住在空氣汙濁、氣候炎熱的低窪地區的人壽命較短。可見,居住區的土壤、水、氣候、環境對人體的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自古以來,青山綠水、寧靜田園等優美的自然環境被認為有利於健康長壽。因此,保健不能忽視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僅自然環境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社會環境也與人的身體狀況密切相關。如《黃帝內經》指出:“凡欲看病者,必問飲食何處,喜苦,傷精,竭精,毀身。”很明顯,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我們應該註意社會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因為人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所以必須關註社會環境因素對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