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座典型的徽派建築,占地8畝,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三個院落。進了大門,整個中央大廳豁然開朗,濃郁的中藥香味撲面而來。
曾經,胡慶余堂的格局是“前店後院”。前堂是給老百姓看病吃藥的,後屋是生產車間。如今,這個曾經用於藥材加工的後院,被改造成了胡慶余堂中醫博物館。美麗的講解員告訴我們,這個中醫博物館重點介紹了中醫的起源、形成、發展和應用,以及在中國和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向現代世界展示了中國著名中藥廠的特色,江南藥府胡慶余堂的建立、發展、經營特色,數千種中草藥原料,以及切片、泛丸等傳統制藥工藝,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
胡慶余堂不僅是壹座中醫博物館,更是壹座醫學精神博物館。她向人們展示的不僅僅是中醫的知識,還有中國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胡雪巖開始籌建藥號胡慶余堂。1878,胡慶余堂大井巷店屋正式開業。他親筆題寫了壹塊“禁止作弊”的牌匾掛在大堂,特別強調“醫藥行業關系到生命,尤其不要上當受騙”。
說到牌匾,胡慶余堂的牌匾多到連走廊都掛滿了牌匾。我註意到,它們都是掛在外面給進入大廳的來訪者看的,只有壹塊“禁止欺淩”的橫匾掛在裏面,也就是掛給坐著的經理看的,說明不是給外面看的,是給裏面看的,也是給自己看的。它就像壹個警鐘,提醒著藥店的決策者和經營者,要始終恪守“不欺”、“真采購、精維護”。
為了避免作弊,胡慶余堂在生意上講究“真價”,即做生意講誠信,不騙小孩,賣真藥,絕不摻假牟利。同時,胡雪巖還請來江南名醫研究歷代藥方,精心配制道地藥材,使胡慶余堂在短短幾年間聲名鵲起,被譽為“江南藥王”。
歷經146年的興衰,胡慶余堂傳承人始終堅守“不欺”的祖訓和“真價”的教規,百年不衰,江南藥王的地位從未動搖。就是這樣壹個循規蹈矩的老字號,抱著中醫救世救人的精神,牢牢守護著我們的中醫之魂。
“停止欺淩”是壹個理念,貫穿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不欺”是壹種文化,像壹股滋潤心靈的甘泉,不斷滋潤著每壹位藥師的心田。在胡慶余的大廳裏,有壹副對聯,正是對“禁止欺淩”的解讀。“沒有人看到和解,但上帝知道誠意”。“修”是指藥材的整理加工,“合”是指藥材的組方。雖然沒有人看到和解,天堂在上面,正義昭然。只有誠實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這種誠信藥店,就是天堂所在。在《胡慶余堂薛稷丸、粉丸全集》的序中也有這樣的告誡:“不要隱身,要知法明,遠至兒孫,可以檢舉自己,但可以不敬,也可以不怕!”這種觀點雖然帶有濃厚的宗教“輪回”色彩,但實際上強調的是企業的道德意識。
正是這種“禁止欺淩”和“坦誠相待”的精神,讓曾經的胡慶余堂如此輝煌,獲得了“北方同仁堂,南方慶余堂”的美譽。
走到傳統技藝的展示地,盤灣老法師正在用力地、像狂風壹樣地規劃著手中的藥匾。只是當他用掃帚蘸水打濕,再加入壹定劑量的磨粉,就開始大搖大擺了。牌匾裏的壹大把藥丸隨著他手臂的節奏旋轉跳躍。粉和水壹次又壹次的融合成丸,整個動作就像流水壹樣,很有美感。我們這群人貪得無厭,忍不住去嘗試。征得老師傅同意,我們幾個人親自操作藥丸,但不是散得到處都是,就是買不起藥匾。總之,他們不成功,我不禁佩服老師傅的絕活。聽說老師傅是手工制丸的非遺傳承人,讓我們深感“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
中成藥的制作非常註重炮制,炮制技藝是中藥的精髓。早就有“炮制不嚴,藥性不準”的說法。加工分為:準備(凈化、粉碎、切割)、水準備(潤、漂、飛水)、火準備(烤、燙、煆、燜)、水火準備(煮、蒸、燜)等。胡慶余堂壹直註重古加工,所有學徒前三年都要先學“加工”。比如麻黃要打結,蓮子要去芯,肉桂要去皮,五倍子要去毛等。,已被列為產生式規則。中藥制劑的傳統技藝,如掛蠟殼、盤丸丸、切藥材等,通過壹代又壹代技藝精湛的藥師之手,在胡慶余堂的特定空間中得以壹脈相承的延續。
胡慶余堂是保護、傳承、發展和傳播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精髓的重要場所,是杭州人文歷史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作為國內創辦較早、以中成藥綜合制劑為特色的大型國藥號,胡慶余堂自問世以來,壹直堅持“不騙”、“真價”的經營方針,深受百姓喜愛和信賴。除了傳統的看病、吃藥等服務,胡慶余堂還在不斷探索新的渠道推廣新生。
胡慶余堂開了博物館,藥膳堂,化妝品店,膏方堂...壹系列既時尚又健康的連鎖機構相繼開業,將傳統中醫文化帶入年輕人的生活,緊跟現代潮流。此外,為了振興老字號品牌,胡慶余堂還加入了新零售的行列,陸續入駐天貓、JD.COM等電商平臺。
每天門前遊人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傳承百年的胡慶余堂靜靜坐落,見證著周圍事物的變遷。在這片土地上,它的“變”與“不變”使它始終在歷史的洪流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