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壹種自我身心鍛煉的方法,結合了姿勢調整或某些動作(即身體調整)、呼吸鍛煉和掌握內氣運行(即調息)、身心的放松和安靜、意念的集中運用(即調息)。
補氣美容的原理也很簡單。是壹種運用各種氣功功法防治疾病或延緩衰老、強身健體、增添魅力、美化身體的美容方法。它最大的特點是整體觀,能起到很好的整體運行效果,使人體看起來像日月,像自然,適合運動和運動,自然,在祛病強身的同時,使外觀更加明亮。
古代人們醫療條件落後,生活飽受水濕、關節不利等疾病的困擾。所以最早的補氣方法是通過引導舒筋通脈,達到祛病強身的效果。但隨著滋補氣功的傳播,人們逐漸發現,補氣不僅可以解決人體的各種疾病,還可以調和五臟,改善人的容貌和氣質。
因為在中醫理論中,人的身體四肢、皮膚和毛發、爪子和指甲都與體內的臟腑、經絡的氣血密切相關。臟腑經絡的氣血功能旺盛,才能滋養其美,也就是所謂的“內者必行於外”。煉氣養氣之美,是通過調節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平衡,達到治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因此,從那時起,指導的方法逐漸被醫生、道士和養生家庭所使用,並不斷得到發展,以豐富其內容。
東漢華佗創造了養生養顏的“五禽戲”。道家經典《太平經》和《後漢書方術列傳》都記載“守法不變,越老越少,越白越黑,復原牙齒”、“王鎮百歲,面有油光,似不到五十”都是練氣。
晉代以後出現了早期的氣功專著《黃庭經》、《養生延壽錄》、《導引養生圖》,描述了當時豐富多彩的功法。《養生延壽錄》中記載了補氣養顏的相關信息。比如書上說:“雙手用全部的熱量搓臉,從上到下,辟邪,使臉光彩。”
之後的許多經典醫書,如《病因論》、《備急用方》、《外國臺秘笈》等,都記載了許多類似的氣功美容功效,如“百歲而不損體力,耳目靈動,氣色宜人”。
明清時期,氣功的發展達到壹個高潮。當時有許多醫生精通氣功,可以廣泛應用於臨床實踐,各種醫學書籍中也有無數關於醫療氣功的討論。
明代龔應元在《赤爐燒雪》壹書中說:“色憔悴,善念過度,工不細。每天早上靜坐,忘形溢出,由內而外,雙手搓臉五七次,洗完臉再搓幾次。半個月後皮膚光滑,容貌悅人,更不壹般。”
這些都是養氣的獨到之處,可見養氣是美容養顏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