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十卷中,每壹章都包含養生理論,提出了“越有名越自然”的養生觀。
魏晉時期,養生之學興盛,但當時有兩種對立的思想:壹種認為修煉可以成仙,長生不老;第二是“生死全由天定,壹半不由人定。”針對這種現象,嵇康指出,神仙是不可能的,如果適當地加以培育,就可以安身立命,彭祖之論就可以達到。
在他的重要著作《養生論》中,以引導和養人長壽為總論點,提出了以下觀點:
第壹,形神兼備,重在養神。他舉例說明了精神對人體的強大作用,指出“由此,精神之於骨骼,猶國有君。”中醫也認為人是以神為本的,神的消亡意味著形的消亡。嵇康在這裏抓住了養生的根本。
第二,養生要講究壹個好處,小心危害,全面進行。嵇康認為,天地萬物,後天給予的保養不壹樣,壽命也不壹樣。不要因為小就去做,不要因為太小就去做,防久了,防早了,積極爭取長壽。
第三,指出如果不註意健康,縱情聲色,淹沒情趣,情緒太多,就容易死。“丈夫是肉體的人,攻擊者不是抹黑者;容易累垮身體,但內外夾擊,非木非石。能堅持多久?”
第四,嵇康還告誡醫護人員要有信心和毅力,否則不容易有效果。也要以好的養生之人為榜樣,積極吸收好的養生之法,做到清心寡欲,保持本真的心態,“蒸靈芝,潤禮泉,取日出,緩五弦”,這樣才能“壽比羨仙,與王翹爭來年”。
嵇康自己也練過。同為“竹林七賢”的曾說:“我在康住了二十年,未見他歡喜。”他自己的理論幾乎各方面都做到了,卻犯了“宅內忘外”的大忌,最終被誣陷殺害。
擴展數據
言和、王弼主張“重無論”,說“世間萬物皆無本”(《王進衍傳》)並提出“名教”源於“自然”的理論。後來阮籍、嵇康主張“越有名越自然”(《與山居元絕交》)。
嵇康結合“以六經為穢,以仁義為臭”(《難學自然》),“非唐舞而薄孔伷”(這句話也出自《與山居元絕交》),大體上可以認為是嵇康的宣言,甚至是當時魏晉二、三子的宣言。
但我認為,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嵇康並沒有真正的“越出名越瘦”的意思,只是寫了壹個明確的作文。說得明白壹點,他的意思是讓司馬家知道自己的想法,但實際上他顯然不是真的下定決心要“越出名越瘦”,這壹點在嵇康的其他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來。
後來由郭象完成,他寫了《莊子》的註釋。這本書壹出,玄學風生水起。“儒墨之跡可鄙,道之言盛”(《晉書·郭象傳》)。
從嵇康、阮籍、張占、韓伯、陶淵明、袁弘等玄學學者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如果說魏晉玄學是精致玄學的哲學玄學,那麽當時的養生就是實踐中的壹種操作,兩者形成了相互關系。對此,湯用彤早就指出:“中國的煉丹術和玄學都是建立在道家的自然論基礎上的。
漢魏時期,暢談之風盛行,佛經翻譯多了,於是佛教從魔中獨立出來,進而談到清凈無為的奧秘。其中,進化的關鍵有兩個要領:壹日佛,壹目道。由此,兩種含義發生了變化並受益,到了魏晉時期,它被提升為玄理的大宗。"
牟宗三先生也說:“道教發自內心地努力,性有所得。無論是“離不開教派”的人,還是離不開本質和真理的人,還是神人,保持安靜都是發自內心的。從此空靜的玄明功開始達到天人合壹、人神合壹的境界,養生的意義也就取於其中了。”這個論點很準確。道家本體論的物質與現實,可以通過養生長壽理論轉化為神仙藝術。
他還說:“通過修煉達到長生不老,是順道而來的道家,已經起源於第二層意思。當然,第二個意思也要經過第壹個意思。”他認為:“原始道教從此不著眼於第二義,嵇康之《養生論》從此著眼於第二義,項、郭芝《莊註》則著眼於第壹義。”
百度百科-玄學
百度百科-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