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睡晚起
冬季是自然界中壹年四季陽最虛弱的時候。在北方,每年65438+2月末,也就是臨近冬季至日的時候,下午四五點鐘就可以從白天變成黑夜了。所以冬天睡覺的時間要越早越好,每天最好在10: 30之前睡覺。起床的時間應該盡可能推遲。《黃帝內經》原文是“必須待在太陽下”,意思是必須等到太陽出來才起床。因為太陽出來之前,是壹天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差的時候,冬天陽氣本身就很弱。如果起得太早,會對人體陽氣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妳不能起得太晚。太晚起床會“殺死”人體新生的陽氣,這壹點在本書中多次講到。冬天早睡晚起不是懶惰,而是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做出的調整。目的是讓陽更好的隱藏起來,等待下壹個春天長得更好。
(2)註意保暖。
冬天是壹年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差的時候。這個季節的陽,就像壹團柔弱的小火苗。這時候要註意保暖,避免陰寒傷人體陽氣,也不要輕信他人,參加所謂的“健康”活動,比如冬天的冰桶挑戰、冬天的冷水浴、冬天的遊泳等等。冬天註意保暖。壹方面,妳應該全身保暖。另外,要特別註意保護腳、膝蓋、鼻孔、耳朵。
(3)多曬曬太陽
如前所述,日光浴可以從大自然中補充陽氣。這個季節,如果是晴天,我們還是提倡每天中午去戶外曬太陽。這個時間段是壹天中陽氣的高峰期,室外溫度也是壹天中最高的。光線也比較溫和,不像夏天那麽毒,正好補充人體內的陽氣。所以這個季節晴天曬曬太陽也是好的,但是出門要註意防寒保暖。
(4)避免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對人體傷害很大,很多單位會組織年終聚會;年關將至,很多人過年都會走親訪友,出去吃飯難免要大吃大喝。但是暴飲暴食會對人體陽氣造成很大的傷害。吃的食物需要胃中的陽氣來分解,所以吃多了會大大消耗脾胃的陽氣。對於素食陽虛的人來說,突然壹下子吃很多東西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原因是脾胃屬土,心屬火。如果吃多了,脾胃的陽氣壹下子不夠,需要通過消耗心的陽氣來補充。中醫有“子盜母氣”之說,因為五行中,火能生土,五臟屬火為中心,脾胃屬土。脾胃之陽不足,則耗脾之“母臟”,即心之陽。
(5)冬天吃蘿蔔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冬天要多吃蘿蔔。蘿蔔主要指白蘿蔔。中醫認為白蘿蔔有消食化滯、化痰降氣的功效。很多人冬天吃的比較多,冬天有元旦春節等節假日,或者因為公司年終聚餐吃的比較多,所以這個時候要吃蘿蔔幫助消化,保證胃的通暢,防止陽氣浮上來。當脾胃功能不好,消化能力較弱,大量堆積的食物停在胃裏,就會出現面部長痘、口腔潰瘍等發熱癥狀。這些並不是體內真的熱了,而是因為腸胃裏有食積,會導致陽氣下不去,浮在表面,產生所謂上火的癥狀。現代研究表明,蘿蔔中的芥子油能促進脂肪的消耗和利用,促進胃腸蠕動,增加食欲,幫助消化;蘿蔔中的澱粉酶可以分解食物中的澱粉和脂肪,使其充分吸收。臨床醫學也有報道,蘿蔔湯可促進剖宮產後產婦排氣;可改善粘連、異物等原因引起的腸梗阻。
(6)適當運動
有些人為了塑身,經常大量運動,大量出汗,甚至在冬天也是如此,或者相信出汗越多,排毒越多。但冬天不宜出汗,因為中醫認為冬天是主封,所以人要順應自然規律,在冬天封好陰陽精氣,為下壹個春天做準備。冬季運動會導致出汗,進而導致腹瀉,損害人體的陰陽精氣。我之前說過,出汗過多會傷心陽,而冬天自然界和人體的陽氣都比較弱。如果做劇烈運動,甚至會導致心臟陽氣驟失。如果不能在幾分鐘內及時有效的自救,就會猝死,所以健身房鍛煉後猝死的新聞很多。建議在冬季,尤其是身體機能較差的人,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冬季不宜選擇運動量大、出汗多的運動項目,而應選擇壹些相對溫和的項目,如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練五禽戲等。,並註意控制運動時間。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最佳鍛煉時間都是日出後日落前。如果天黑了,盡量不要做劇烈運動,尤其是每天早上五六點鐘,更不要出去運動。中醫認為,此時自然界的陰最重,人體內的陽最弱,人體的機能相對較差。自然界的溫度很低,基本沒有光,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氣含量很低。此時做劇烈運動是非常危險的,甚至會導致暈厥和猝死。另外,運動前要註意熱身,運動強度最好達到背部微微出汗即可。記住不要運動,直到妳滿身大汗。
(7)避免過度勞累。
中醫認為腎臟是“強官”,房事過多會損傷人體的腎氣,尤其是腎臟中的楊琪。陽氣受損壹方面體現在腎臟陽氣量減少,另壹方面會使陽氣虛化,這與冬季“主封藏”的原則不符。所以這個季節,要減少房事,不僅對身體好,還能讓孩子健康。如果在冬天大量房事,會損害父母的精氣氣血,這樣生出來的孩子也會有先天不足。張景嶽指出:“想要的少的男人和女人會活得長,想要的多的男人和女人會死。”父母被告誡,在生命誕生之前,往往是生命力量的決定性時期,應該高度重視禁欲,以保存薛婧教,造福子孫後代。
因為冬天主封,所以冬天首先要註意的就是用能幫助消化的食物,保持腸胃通暢。第二種是可以多吃壹些稍微溫熱的食物來抵禦外面的寒氣,比如牛羊肉來補充人體的陽氣;三是註意不要太辛辣,以免散陽耗陰。
(1)當歸生姜羊肉湯
功效:溫中補虛,散寒止痛。
材料:當歸9g,生姜15g,羊肉500g。
做法姜切條。鍋中放水,放入羊排,焯水去腥去血沫。鍋裏放上水,火就開了。倒入羊排、黃芪、當歸、姜、料酒、鹽,燉1.5小時。
(2)白蘿蔔排骨湯
具有消食健胃、理氣化痰的功效,多用於治療小兒厭食癥。
材料:排骨500g,蘿蔔壹根,姜壹根,鹽少許,雞精適量。
做法:排骨洗凈瀝幹水分,放入開水鍋中焯壹下。不要倒出這些水。姜片、排骨加壹鍋涼水,滴壹點醋,蓋上鍋蓋,開閥煮20分鐘左右。這個時候,妳應該能聞到香味了。蘿蔔洗凈,切塊,放入燉排骨湯中,燒開。蓋上蓋子小火燉10分鐘左右,直到蘿蔔熟了,鍋裏加入少許鹽和雞精。
自然界的陽氣在冬天最弱,要溫養。在我們的背部,有五臟的背俞穴,是這些臟腑通過氣匯聚的地方。如果在睡覺的時候躺在光子床上,可以幫助五臟六腑的陽氣,改善五臟六腑的功能,從而增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預防很多冬季因寒冷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心臟病、高血壓、慢性胃炎等。同時,按照自然規律,冬季要註意封陽,光子床熱度溫和而不燥,不會導致陰陽精氣外泄。
冬天天氣寒冷,易受寒邪侵襲。可以經常按摩或艾灸陽池穴,尤其是冬天,更要堅持按摩。陽池穴位於腕背橫紋,指腕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處,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環和激素分泌的重要穴位。刺激這個穴位,可以快速暢通血液循環,溫暖身體,進而消除寒氣。刺激的時候最好慢慢來,時間要長,強度要慢。雙手並用。先用壹只手的中指按另壹只手的陽池穴,再用另壹只手的中指按另壹只手的陽池穴。這個姿勢可以很自然地把力量從中指轉移到陽池穴。
冬天,陽應藏。因此,這個季節要多按摩人體的足三裏、湧泉等穴位,以溫陽固表,引火歸元,補虛防病。按壓這些穴位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腳和膝蓋保持溫暖,經常揉搓會使手腳冰涼和下肢發冷的癥狀得到恢復。中醫主張把火帶回袁,就是把去越之火帶回命門。如果陰不斂陽,陽無所依附,就會造成陽氣的虛向外飄,表現為失眠、口瘡、高血壓等所謂的“陽亢”癥狀;如果陰寒內盛,陽氣外盛,出現真寒假熱的現象,可用引火歸元法治療。
需要註意的是,冬季由於養生是“宜藏不宜瀉”,所以冬季按摩的刺激要輕,時間要短,壹般多采用補法,少用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