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是絲綢之路的文化發展帶;“三區”即以祖先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十三板塊”是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利用、民族文化傳承、古籍整理出版、紅色文化弘揚、城鄉文化融合發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品牌建設、文化人才建設和節慶會展舉辦。
我省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實施重大項目,推動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把中華文明保護、傳承、展示、創新發展與時代精神、甘肅轉型跨越發展、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進壹步加快甘肅文化走出去戰略,擴大甘肅文化的全國影響力和國際傳播力。
“壹個區域”:
絲綢之路文化開發區。要以絲綢之路為軸心,以亞歐大陸橋甘肅段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多彩的自然文化資源,充分發揮沿線城市社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大保護傳承創新力度,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使之成為推動甘肅轉型跨越、科學發展、民族團結繁榮的核心區域。
“三個領域”:
以祖先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域。落實國務院批準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加大文化建設力度,以祖先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農耕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為重點,推進隴東南四城融合。,以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民俗農耕文化展示、紅色旅遊、演藝展覽、工藝美術制造等為重點。形成以天水為中心,以祖先文化為重點,以農耕民俗文化為手段,以文化旅遊為載體,以文化產業為支撐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體系。打造全球華夏祭祖聖地天水、生態隴南、健康平涼、民俗慶陽、紅色南梁、周祖聖地、故裏等特色文化品牌。
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圍繞敦煌文化、長城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竹簡文化、無梁文化、西夏文化、邊塞軍事文化、現代工業和科技文化等。以促進文化生態發展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為重點,實施綜合開發,整體推進,向鐵路、公路沿線周邊地區輻射,以大型節慶、體育賽事為載體積累人氣,形成遺產保護、景觀旅遊、觀光旅遊的集合。
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帶。圍繞黃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資源,充分發揮省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把蘭州建設成為中華文明展示區、文化創意研發核心區、文化創新拔尖人才集聚區,著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影視制作、文化旅遊、出版、發業、印刷、廣告、演藝、會展業、數字內容、動漫等文化產業。
《十三個盤子》:
文物保護。開展各級文物普查,建立各類文物資源數據庫。加強重要文物保護維修,堅持保護第壹的原則,建設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示範工程,實施以天水麥積山石窟、瓜州玉林石窟和東千佛洞、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為重點的石窟寺保護工程,並向省內其他石窟寺延伸。加強對甘肅彩陶、臨夏古生物化石和武威白塔寺等重要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實施重要古建築保護工程,重點保護夏河拉蔔楞寺、張掖佛寺、武威文廟、鳩摩羅什廟、天水伏羲廟、永登路土司衙門等古建築。加強對工業遺產、地方建築、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等新類別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對高泰駱駝城遺址及墓葬、果園新城墓葬、張掖黑水國遺址、景泰永泰桂城等瀕危田野文物和遺址的搶救性保護。加強文物安全設施建設,推動文物危險單位安全設施建設達標,提高文物安全保障能力。
偉大遺址的保護。加強長城保護,重點抓好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建設長城博物館,充分展示長城文化。開展長城重點路段應急搶險加固工程,加大陽關、玉門關等長城關隘的保護維修力度。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做好甘肅備選遺產地的文物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等相關工作。實施張家川大地灣遺址、徐三灣城及墓葬、大堡子山遺址及墓葬、馬家園遺址及墓葬、天水居延遺址(甘肅部分)搶救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提高綜合保護利用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主要包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曲、曲藝、雜技、美術、民間手工藝、遊藝、傳統體育和競賽、傳統醫藥等文化藝術形式和風格。保護和傳承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華爾”、61個國家級和33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態,豐富文化多樣性。民俗文化村和民俗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將有效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態、承載方式和核心內涵。搶救保護處於瀕危狀態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特別是年事已高的代表性傳承人,建立研究中心,盡快培養接班人。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與利用。加強歷史名城保護利用,加快保護規劃編制和實施,加大保護工作投入。重點加強天水、武威、張掖、敦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在城市建設中融入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元素,使得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重點保護宕昌哈達鋪鎮、榆中青城鎮、金牙鎮、永登連城鎮、古浪大井鎮、秦安龍鎮、臨潭新城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文縣碧口鎮、通渭縣馬營鎮、華亭縣安口鎮、碌曲郎木寺鎮、華池縣南梁鎮、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等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加強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積極弘揚和培育優秀傳統村落,推薦有條件的村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和利用好農村優秀歷史文物。
民族文化的傳承。深入開展民族交流融合史研究,挖掘民族團結互助史實,大力弘揚民族團結精神。甘肅少數民族出版基地的建立。實施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重點是科學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圖書、報紙、電影、電視的翻譯、出版和播放。加強對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特別是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完成文化資源保護工程數字化、備案、修復等基礎保護工作。
古籍整理與出版。依托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對6萬余枚漢簡進行了整理和研究。保護、整理、出版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夏河拉蔔楞寺、張掖大佛寺、武威文廟收藏的珍貴經書文獻經過整理、出版和科學保護。實施文穗閣《四庫全書》影印出版工程和甘肅歷史文化資源出版工程。
弘揚紅色文化。重點加強對列入全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的15個紅色旅遊景區(點)的歷史文化保護、挖掘、規劃和開發。依托會寧縣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紀念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紀念館、高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古浪戰役紀念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臘子口戰役紀念館、邦洛鎮紅軍長征紀念館、兩當兵變紀念館、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等,建立壹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豐富文化旅遊內容,形成全省紅色旅遊資源與周邊省份的聯系互動,打造精品紅色旅遊線路,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活動。
城鄉文化壹體化發展。加快推進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高質量完成3個市級博物館建設的基礎上,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彩陶博物館等壹批特色博物館。推動建立金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推動其他城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深化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以嘉峪關、金昌、武威為重點,探索和試驗城鄉文化融合新模式。建立城鄉聯動機制,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鼓勵城市和文化單位為農村提供文化幫扶。廣泛開展文化誌願服務活動。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品牌建設。進壹步加強祖先文化、先秦文化、農耕民俗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五糧文化與敦煌學、竹簡學、西夏學的研究。建立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院、先民文化研究院、竹簡研究中心、五糧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創建敦煌文化論壇。依托優勢文化和傳統特色,建設壹批民族團結示範縣和文化藝術體育之鄉。挖掘優秀歷史文化資源,開展精品文化藝術創作,引進文學、藝術、音樂、書法、舞臺藝術精品,深度開發讀者品牌,推動讀者出版集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大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創建敦煌畫派。拍攝壹批全面反映甘肅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的專題片、紀錄片、動畫片和影視片(劇),創作壹批歌頌甘肅獨特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和秀美風光的流行歌曲。
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旅遊業,建設文化大省,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於旅遊業發展的全過程。旅遊開發建設應當加強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普及科學知識,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新型文化旅遊產品。建設重點旅遊城市文化功能區和精品特色文化縣(區),營造濃厚的旅遊目的地文化氛圍。加快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建設,量身定制探險、體驗、生態保護誌願旅遊產品,積極發展生態旅遊,建設汽車露營基地和營地,大力發展自駕車旅遊項目。提高旅遊商品開發的文化創意水平,突出旅遊賓館飯店的文化特色,體現旅遊管理服務的人文特色,提升旅遊活動的文化品位。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推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演藝、節慶等文化旅遊產品。
文化產業發展。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按照整體壹盤棋、壹城壹特色、壹園壹重點的原則,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形成規模、集聚優勢。培育具有引領作用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集團,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步伐,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為支撐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建設蘭州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全面啟動敦煌國家級文化產業園申報建設。積極推進華夏始祖文化園、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慶陽農耕民俗文化產業園、臨夏民俗文化產業園、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
文化人才建設。完善有利於文化人才健康成長的體制機制,培養和引進壹批文化領軍人才特別是創作人才、業務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規模宏大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整合教育資源,通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崗位技術培訓,培養文化產業發展急需的專門人才。擴大文化誌願者隊伍。完善人才流動、使用和激勵機制。
節日活動展覽。每年舉辦敦煌之旅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每兩年舉辦中國敦煌國際藝術節和嘉峪關國際短片展。通過不懈的努力,將把文化節辦成國際知名的文化旅遊藝術節。辦好伏羲公祭儀式、中國青羊農耕文化節、“張芝獎”全國書法展、中國民間藝術節、中國國際鼓文化藝術周、臨夏中國民間藝術節、西河中國喬奇文化旅遊節。繼續挖掘資源潛力,創新節慶形式,提高節慶品位,突出個性特色,辦好各地現有的文化節。整合資源,提升規格,重點辦好蘭州國際馬拉松賽、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甘肅段、嘉峪關國際滑翔節、嘉峪關國際鐵人三項賽、全國沙灘排球巡回賽(甘肅敦煌火車站)、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等體育賽事。充分發揮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的作用,開展各種文化展示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