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針灸推拿學中的針灸指導:艾灸簡介

針灸推拿學中的針灸指導:艾灸簡介

-

中國的艾灸方法有很多種,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艾灸和非艾灸兩大類。

壹、艾灸方法

艾灸,是以艾葉制成的艾條為灸料的壹種灸法。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這種方法都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

艾灸分為艾炷灸和艾條灸。艾條灸可分為皮灸(直接灸)和物灸(間接灸)。醫學教育|網艾條灸有溫和灸、旋灸、鳥啄灸、壓灸、掛灸等不同類型,其治療效果各有特點。艾葉作為艾灸材料,“艾葉味苦,性溫,熟熱,純陽”(名醫實錄)具有疏通經絡,理氣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制成艾條後,易燃燒,氣味芳香,火力溫和,其溫熱能穿透皮膚,直達深層組織。因此,艾灸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艾葉。埃特萬特。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幹燥葉。又名冰臺、醫用草、艾灸草、家艾草、青蒿等。艾的名字來源《本草綱目》:“此草可久病,而好,故字名‘艾’”。其中壹個“冰臺”來源於“削冰成圈,舉之於太陽,以艾絨承其影,則得火”(博物學),藥材(名醫錄),艾灸藥材(丫丫),均以醫者用其艾灸治病而得名。中國各地均有出產,所以常按產地命名。比如河北的生產商叫它貝艾,浙江思明的生產商叫它海艾,湖北周琦的生產商叫它艾艾。

艾蒿是我國勞動人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植物。《詩經》中的汪鋒:“壹日不見我,便是三歲。”屈原的名句《離騷》寫道:“幽蘭伺候好,不可羨煞旁人。”這表明艾蒿在公元前已被廣泛使用。這種應用應該是以藥用為主,這壹點可以從其他壹些經典中得到印證,比如《孟子》中說:“我壹病七年還,我要三年情”;《莊子》裏有壹句話“人越抽越愛”。

艾灸作為壹種特定的治療方法,在醫學典籍中有記載,最早見於《五十二病方》,其中包含了兩張用艾條治病的處方。其中壹條是用艾葉治療男子腸疝為直接艾灸:“禿頂貴():取汙垢,用艾條包裹,艾灸使人墮落腐爛”。是指將粗麻的碎末包裹在幹燥的艾葉中,在脫垂疝患者的頭部正中施灸,直至局部皮膚灼傷潰爛。後來在《靈樞》壹書中提到的艾灸療法也是用艾葉做的,並有“其療法為針灸”之說,“艾”已作為“艾灸”的代名詞。其他艾灸材料雖然歷代醫書都有記載,但都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歷史悠久。艾葉作為醫籍,最早記載於梁濤弘景《名醫別錄》,對其藥性理論進行了全面論述:“艾葉:味苦,性溫,無毒,為百病主灸”。宋的《本草圖說》是我國最早的壹部比較完整的艾蒿生藥學專著。俗話說“艾蒿不出州,長在田裏。今天到處都是,還不如回歸道教。這個艾灸病特別好。早春地面生苗,莖為蒿草,葉為白色。最好是矮苗。”明代李時珍大力提倡艾灸。他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自其形成以來,周琦人民就取得了勝利,他們開出藥方,叫做艾葉。相傳他處灸壇密不透風,艾灸直爽,與眾不同。”

艾灸要求采摘嫩葉,最好在春季,並保持較長時間。故宋代蘇頌《本草圖說》曰:“三月三日,五月五日,將葉猛采,久陳者始可用”。唐代孫思邈《千女展翅·卷十七》認為:“凡用艾葉者,必用陳九,處理細膩柔軟,謂之熟艾葉。有艾的話,艾灸火容易傷皮膚。”其次,制作艾條時,要去除雜質和灰塵,艾條要粉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詳細描述:“取潔凈的葉子,去塵,放入臼中,用木杵搗之,去渣,白時再搗,至軟爛如棉。”。烤的時候艾灸火有效。“古人的這些經驗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到了現代,艾葉的應用研究越來越深入。就品種而言,發現除了道地的艾蒿,還有很多地區的艾蒿(DC薰衣草。)和青蒿葵(A.princeps Pamp。)被用作艾蒿。據統計,目前我國的艾蒿品種有20多個。由於歷史原因,前三種可視為艾葉的替代品,其余20種應區分為艾葉的混合品。在艾葉品質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艾葉在揮發油和微量元素含量,燃燒時的放熱等方面明顯優於其他地區生產的艾葉。在艾葉采收期的研究中,結果表明,艾葉的采收期以端午節前後(5-6月)最為適宜。在日常采集中,采用中午采集的揮發油含量。

因為艾葉具有取材方便、價格低廉的優點;艾絨容易做成各種形狀的艾蒿和艾條;艾蒿容易點燃,燃燒時熱量溫和持久,能穿透皮膚直達深層,所以用了很久。

二、非艾灸法

非灸是指不以艾絨為刺激源的灸法,是我國豐富多樣的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非艾灸方法因刺激來源不同,可分為三類。壹種是以溫暖為刺激源的熱灸;壹種是在常溫下用壹些能刺激皮膚的物質進行冷灸,也叫自然灸,也叫現代灸;泡沫或氣泡誘導療法;另壹種是凍灸法,利用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的刺激作用於穴位,達到艾灸治療的目的。

非灸,尤其是熱灸和冷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晉代,肘後備急救方中就有蠟灸治狂犬病咬傷,方法是“火灸加蠟填瘡”。《千金方毅》以竹茹為熱源治療癤子:“刮竹箭,以竹茹為燈芯,灸之必壯。”在宋代,針灸《資生經》中對冷灸和熱灸的方法都有明確的描述。如熱灸,其中提到艾灸是通過燃燒幹鼠糞進行的:“古有說某人老了,長得像個男孩,每年用鼠糞灸肚臍,有效果。”再比如冷灸法:“村民將墨旱蓮搗碎,放在手心裏。兩筋用中國古錢按壓時,用絲線綁住,時間長了,形成小氣泡,稱為自然灸。它仍然可以治愈瘧疾。”到了明代,非艾灸進壹步發展,出現了類似艾條灸的桑枝灸和桃枝灸,如李倩《醫學概論》:“桑枝燃燒,吹火焰,用火頭灸患處。”桃枝灸更類似於雷火針:“取桃枝,截成木針,如雞,長五六寸,扁平。使用時,在患處貼上三五層棉紙,將針蘸上香油,點燃,吹滅,加熱。”(《本草綱目》)。此外,明清時期還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非艾灸方法,如光灸、神燈照明、藥錠灸、藥撚灸、水灸等。非艾灸在現代有了很大的進步。壹方面是對傳統方法的揚棄,即淘汰了壹些不再適合現代臨床的灸法,如桑枝灸、桃枝灸、鼠糞灸等,而挖掘、完善、推廣、提高了壹些有價值的灸法,特別是繼承和發揚了壹些民族灸法,如壯醫藥線點灸等。另壹方面,隨著現代科技的參與,出現了大量新的非艾灸方法。這些,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