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歸流的目的、條件和條件的歷史意義
雍正王朝改地為流的目的有四:1。政治上,清朝統治者要切斷地方割據勢力,穩定地方,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鄂爾泰建議換流量,這是第壹考慮。比如雍正四年十壹月說:“這裏不整頓壹下,約定規矩,就算打幾個地方官,殺幾個苗頭,也不急著治標。這個病不除,最後很難堅持下去。.....不過要等將來,最遲也就是十年二十年,但成功總是有好處的。”[68]胤禛主張改流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因為在他看來,“凡領地之人,皆知大壹統在我朝,知子而臣者,不敢逾越其誌”[69],故應通知僻處壹隅之不法土司改土歸流,希望“此刑之後,有數十年之沈寂”[70]。後來道光的《宣威縣誌》說得很清楚,改土為溪的目的是:“宋太祖說:‘不可使人打呼嚕,睡在榻邊。’老公打呼嚕睡覺,囂張是怎麽回事?今日改土為流,只為安撫邊疆。"[71]2.軍事上,清統治者要爭取戰略要地,然後控制西南邊疆,鞏固國防。由於西南各省山川險要,戰略要地大多被土司占據,所以出於軍事需要,清政府必須取土司而代之。就貴州而言,其地形在西南諸省中極為重要。康熙年間大旱,貴州巡撫田文說:“不出貴州,兩廣川之臂可抓,滇楚之言可誅。”[72]所以,“治貴州者有其治,亂貴州者有其亂”[73]。正因為如此,鄂爾泰第壹次進攻貴州,用了很長時間的兵。其中,長寨、古州、杜江等戰役都是為了奪取軍事陣地,控制貴州扼住西南咽喉。再比如,四川原來的烏蒙、鎮雄、東川三個地方政府,就設在蜀、滇、黔三省交界處。”如果不改地,回到現在,三省交界處就會被擾亂”[74],所以三個地方政府會首當其沖的改變。後人王在分析為什麽要改河時指出:“景區犬牙錯數省”,可見“要奪險而建城”。有危險,就會失去依靠;以色列的士兵讓人害怕。地形方面,換壹個合適。[75]3.在經濟上,清朝統治者應該從西南省份獲得更多的利益。雖然封建政府向土司進貢,但往往是土司從土人那裏拿了很多,給政府的很少。比如鄂爾泰在雍正四年報告雲南元土府的情況時說:“每年的米量是壹百石,今天應該是每年壹千二百壹十二石;每年的銀量是36兩,今年每年要交2348兩。對於收藏私貨的人來說不是百倍幾十倍,而是不如壹兩,不如兩三。等等,怎麽才能贏?"[76].此外,土地多為土司所占,如雲南、貴州,“十官三四,十土司六七”[77]。這樣壹來,清政府不僅不能從中獲利,還需要互相幫助,“每年需要撥幾十萬兩”。所以,“久則實憂”[78]。為了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清政府當然不得不改變這種狀況。鄂爾泰曾說“邊區的工資有不小的補助”,胤禛對此褒貶不壹:“補助不小”[79]。王說得更清楚,“景區的樹不能用,...苗鐵骨壹時重要,銅銀為國,藥餌養生...其產品的收藏,也將有助於微山中的國庫”[80]。可見清朝統治者對西南地區也有強烈的經濟需求。4.在思想文化上,清朝統治者要用漢族的傳統觀念影響西南各民族,做到“以洋為中”。這是清政府為了更好地控制西南地區各民族所急需的。所以要讓西南各族人民知道所謂的“君臣之禮”、“順之意”[81],願意“順”於統治者。胤禛多次強調,西南各民族要“化頑固為善良”[82],使他們“效法王的作風”。總之,清朝統治者改土歸流的目的是為了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無條件地處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就像大陸壹樣,實現“大壹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