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有責任關註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在基礎和啟蒙階段量力而行。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不僅與幼兒自身的參與、學習、鍛煉有關,還需要教師對幼兒的生活進行有效管理。
壹,兒童自主管理的概念
“自主”,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做決定,不受他人支配。“兒童自我管理”是指兒童在管理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意識和行為支配外部環境的心理狀態。
二、兒童自主管理的意義
(壹)目前,我國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存在兩種現狀。
第壹,我國幼兒園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普遍存在性格上的缺點,比如耐心強,堅持性差,自主意識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教育質量的提高,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日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孩子大多依賴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往往溺愛、縱容孩子,什麽事都替孩子做,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識。
(2)自我管理是壹種強調學生積極參與的管理模式。它通過自我管理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提高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逐步將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需求。從“妳怎麽做”到“我怎麽做”,從“他律”到“自律”,從“自律”到“自治”,從“自治”到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習慣。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堅強的性格、社會交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塑造,也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三、影響兒童自主管理的因素
家庭因素
有些家長更關註孩子的行為結果,比如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學到東西,有沒有午睡,有沒有吃飯,有沒有喝水,很少關註孩子的自我管理行為過程,比如孩子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會不會管理自己的註意力,午睡時會不會穿衣服,吃飯時能不能保持幹凈整潔,排隊時能不能遵守秩序。因此,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家長的支持,需要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需要有效的家庭配合。
(二)教師因素
1,老師更註重知識的傳授,傾向於忽視孩子自主性的提高。有些幼師以為只要把知識傳授給孩子,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卻不知幼師的職責是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
2.教師缺乏管理策略的知識和積累,不利於策略的實施。幼兒教師忙於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缺乏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研究。
第四,兒童自主管理的小策略
環境戰略
在主題墻環境的創設中,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討論這壹期的主題內容和板塊,根據自己討論的結果和老師壹起布置主題墻。幼兒園自由墻的設置也充分發揮了幼兒獨立繪畫的主動性。在自由塗鴉中,孩子們可以隨時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童謠策略
老師可以用壹些童謠來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和內心意識,比如洗手童謠:打開水龍頭,用小手洗,用肥皂擦,用小手搓,用手掌搓,用手背搓,用水沖洗,壹、二、三甩幹;吃飯兒歌:小勺子,拿好,小飯碗,拿穩,小眼睛,看碗,吃的幹凈真的好;穿衣兒歌:大洞進,小洞出,兩只小手開火車,壹個接壹個;穿褲子:孩子,穿褲子,先前後仔細看,然後讓兩只腳往洞裏鉆,壹只腳往左邊洞裏鉆,壹只腳往右邊洞裏鉆,看哪個先出來。
(3)標記和圖片策略
在衛生間,可以貼壹張洗手的步驟圖,讓孩子學會自己洗手。
在地板上放壹塊牌子,比如在活動室,讓孩子在牌子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我管理意識,學會調整隊伍的距離,不推不擠。
讓事物有壹個“家”。在遊戲和玩具區做好標記,提醒孩子如何正確擺放相應的物品。這樣,孩子可以很快找到東西的家。
在樓梯上貼照片。比如貼上“不要在拐角處亂跑,以防碰撞”“跳來跳去真的很危險,步步為營才安全”等提示的圖片。
小鞋,好整齊。在午睡室裏,可以張貼整齊排列的鞋子圖片和穿衣服穿褲子的步驟圖,讓孩子在步驟圖的提示下逐漸形成自我服務能力。
對象可以這樣構建。在施工區,可以給孩子提供各種施工圖紙的範例,讓孩子在相互的咨詢和討論中進行搭建,形成自學和自我思考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