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文學作品中的“滄海明珠”——《浮生六記》

文學作品中的“滄海明珠”——《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清代學者沈復所著,共六卷。經考證,有兩卷是別人補的,並非出自原著。即便如此,也不影響這本書在世界上的價值。前六冊分別是《閨閣》、《閑情》、《沈浮》、《海浪遊記》。林語堂不僅把這本書翻譯成英文連載,還稱贊沈復的妻子陳雲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這本書也得到了於伯平、馮其庸等著名學者的稱贊,《浮生六記》也被翻譯成德、法、法文。

沈復和他的妻子陳雲的日常生活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除了李清照的《金石錄序》和歸有光的《嶺誌》之外,他是唯壹壹個把夫妻閨閣之樂寫得如此詳細的人。它還記錄了作者生活中的其他點點滴滴,與家人的沖突,與朋友的同情,以及四處遊蕩的無憂無慮的風景等。通過這本書,可以全面概括沈復前半生的輪廓,對清代的市井生活也有壹定的了解。

莊子的“擊鼓傳花”,不是真的健忘,而是要裝得那麽豁達。人的壹生要遇到太多太多的事情,好的壞的,煩惱的開心的,所以接受給我的吧!所以書中既有閨中調侃之趣,閑雅之趣,又有驚世駭俗之悲。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壹種真實的代入感,讓人既喜又悲。正是因為這些直白感人的文字,後世很多學者對這本書的評價很高,這也是我靜下心來通讀這本書的重要原因。

《簡》裏的感動是最致命的。

《浮生六記》文筆清新自然,易於閱讀。除了壹些專有名詞需要標註,其余的都可以像讀白話文壹樣通順。

對於大部分大學輟學多年的人來說,之前的語文知識已經忘得壹幹二凈,平日裏也很難讀懂壹些專業文章,更不用說生僻字通假字的文言文了。不過《浮生六記》有壹個特點就是文字直白,直截了當,讀起來清新自然,沒有壹點做作。也許聽到這個描述後,大部分讀者會對這本書失去興趣。畢竟,人們對文言文的印象很深,如《王騰亭序》氣勢磅礴、工整,或《論秦》等政論文章引用得當、對比鮮明。

《浮生六記》與這些名著相比,清新自然,有些難以理解。但這種寫詞方式卻凸顯了其深層次的內涵,比如用看似流水賬的文字,生動地表現了沈復與陳雲之間的感情。

比如沈復就不喜歡陳雲對他太多的束縛,就直接說“要不要用禮把我綁起來?”簡單明了,壹眼就能看懂,結合妳說這話時的語境,可以想象沈復是帶著戲謔的神情說這話的。

再比如陳雲給沈復謀的妾弄了個瑤女。因為沒成,姚的女兒回家後謊稱自己是個消遣的人,沈的母親對她大為不滿。“這個鄰家女子也是個流浪者。妳拿什麽?”不滿溢於言表。?再比如選作小學課本的“童趣”壹章,出自《二閑物語》第壹節。現在的小學生日記等三段話,描述了壹個孩子的調皮和幼稚,讓人不自覺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所有這些東西在書中都不難找到。難能可貴的是,如果把這些片段翻譯成白話文,其水平似乎比名校高中生還要差,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礙其中的情感部分讓人在開心之余,也有酸酸的感覺。

第二,以真情換共情

說到這裏,我們不要只說沈復和陳雲之間的感情是真情實感,人與人之間的壹切交往都是建立在真情實感的基礎上的。沈父與陳雲的婚姻感情,與父母疏遠,卻渴望父母原諒自己,與山裏的異性朋友交換兄弟般的感情。這幾個字之間的真情流露,就像是壹盞被祝福的佛燈,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增添了不少魅力。

為什麽說“感同身受”?

書裏記錄的都是父母家庭裏的那些短暫的事情,在今天時有發生,甚至在自己身上上演過,所以看了這些情節並不陌生。

沈父的父母喜歡認他的幹兒子和幹女兒,其中王二姑和余六姑與陳雲最親,而且經常回家後,沈父被趕出家門,而三個女孩則相依為命。惹得沈父無奈地“威脅”道:“妳回家後,我就請姐夫來家裏住十天(讓妳嘗嘗心愛的人不在的滋味)。”沒想到,余阿姨說:“要是我來跟嫂子睡就好了。”這種玩笑式的鬥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是很常見嗎?

沈復等人去掃墓時,陳雲看到地上的石頭上有青苔紋,覺得很美。於是王大媽馬上說:“如果嫂子真的喜歡,我就摘壹些回來給妳。”目前向守墓人借了壹麻袋。每次沈富說“好”去撿石頭,王阿姨都裝進麻袋裏,沈富說“不好”就扔了。後來陳雲拿“山猴”逗王二姑,惹得王二姑故意上前裝癢。沈復故意制止,並“責怪”陳雲:“別人幹活妳安心。難怪妳的小妹妹不開心。”

讀到這裏,我只覺得,我們和親朋好友壹起去觀光的時候,是不是沒有沈復等人那麽貪玩,甚至不那麽和諧?由此可見,沈復先生和沈復夫人,以及余和王,都是人,他們的友誼是不假的,令人印象深刻。

有了真情,就有了虛偽,而這些虛偽的感情讓沈父很痛苦,陳雲也很痛苦。

書中有專門的壹章叫做《煩惱冷門》,記錄了沈復半輩子所有的不幸遭遇。這壹章的開頭,他說“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自焚而來”,其實並不適合他。“深情忠實,率直不羈”是他對自己的評價。這種性格的人現在應該很吃香,但沈復卻被這種品行拖累,讓家人很痛苦。

沈富的弟弟唐凱向鄰居借錢為陳雲擔保,但到期未還。當時夫妻倆兩地分居,沈富和父親在壹起。陳雲把這件事告訴了沈父,但沈父誤以為她背著丈夫借錢,誹謗唐凱。陳雲不知如何辯駁,被沈父趕出家門,真是可恨又難過。

更可氣的是,沈父死的時候,沈父當時不在,唐凱也沒有通知沈父是誰不在。“我們本是同根生,為何如此匆忙?”像唐凱這樣恩將仇報的人。沈父被兄弟們這樣對待。除了唐凱的不良行為,這對夫婦對其他人太慷慨了。

關於書中的“真情實感”這個話題,有太多的話要說。除了以上,最讓我感動的詞是“異性”,這是書中的原話,指的是沈復的好朋友夏壹山。但其實在我看來,書中有幾個人物都可以稱之為沈復的“異性骨肉”。

夏壹山在夫妻倆陷入困境,逃得遠遠的時候,為他們安頓了兒子馮森。沈復的父親去世後,他孤獨傷心,走投無路的時候,勸他放棄出家的念頭。畢竟還有孩子沒有安頓下來。後來為沈復禪寺找住處,怕他壹個人,常帶酒果來喝。當聲稱沈父親去世,喪葬費不夠,馮森來要錢時,壹山勸阻了他。後來沈復跟著易山去外地收租。回來後已經是寒冬了,他就邀請沈父到家裏過年。這壹切都說明,易珊對沈復來說,的確是骨肉。

仔細分析,壹山這麽大方,還要去外地收租,可見他家很有錢。沈父家裏雖然有點富裕,但是沈父很大方,樂於助人,揮金如土。沈父結婚後,日子過得不怎麽好。“壹開始是東移補西,後來就被落下了。”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這對夫婦的生活水平。有了這樣的對比,就更加顯而易見,壹山對待沈富是有著深厚的兄弟情誼的。他從沈父那裏得不到任何東西。如果有,恐怕是他心中的善良在幫助了朋友之後得到了升華吧!

有很多人在沈富落魄的時候伸出援手。我在看“回憶悲傷”那壹章的時候,常常能想象到當時的畫面有多慘,代入感很強,好像經歷過那些場景,所以壹直很壓抑。前兩章都是“好玩”和“好玩”,突然有壹章是記錄憂郁的,讓壓抑的感覺更強烈。所以,當劇情中有人來幫忙時,我們會覺得原著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唐琦這樣爭名奪利的反派,還有很多人以行善為樂。

沈父在總角之交削堂,升官發財後,不忘昔日好友,邀沈父同行,享富貴。再比如他的好朋友胡肯堂,在陳雲死後捐了十金,讓沈復好好安葬妻子。還有曹石,原來沈復當參謀的時候,幫過他壹點忙。他感謝沈父的好意,路上囊中羞澀,讓沈父不至於露宿街頭,挨餓。

說了這麽多真情流露的話,整本書的重點也是沈復和陳雲的愛情,這也是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沈復以“梅夫人鶴”(沈復以為名),以“引”為尊,形容自己的愛情既優雅又灑脫。

我記得在《朱桓公主》中,魏紫嫉妒爾康和桑妮在壹起呆了兩個月,從詩歌中談論人生哲學。雖然劇情有點血腥,但卻是戀人相處的絕佳劇情。之所以說這個橋段,是因為書中真的提到兩人在壹起兩個月,“邀月飲酒”,以“對聯”為消遣,讓人羨慕。

平日裏,沈父和陳雲相處得很好。書上寫的都是他們之間和睦相處的事,從來沒有吵過架,甚至沒有紅過臉。說沈父這是故意的,盡記些開心的事,總之,字裏行間都是對陳雲的奉承。

三、《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這句話是林語堂說的。換句話說,可以這麽說,如果妳在生活中得到這個女人,妳還能要求什麽?

陳雲的可愛之處在於她賢惠善良賢惠,對待丈夫沈復有些迂腐,但並不是讓人聯想到封建禮教強加給她的感覺,而是因為她對沈復的愛。這幾乎是壹個完美的女人,愛家,待人真誠隨和,不善於與人爭辯。然而,當丈夫遭遇逆境時,她卻堅守著,毫無怨言。沈復說她“有男人的胸懷和才華”,但我覺得多少男人都不如陳雲。

她的背景不怎麽樣。四歲時,她失去了父親,與母親和弟弟相依為命,是個“家奴”,但她天生聰明。當她學會了說話,她能背誦琵琶興由人口。等我稍微長大壹點,我會做壹些女工來貼補家用。後來找了本《琵琶行》,用小時候背的讀音壹個壹個認單詞。所以從這些片段中,我可以知道陳雲是壹個自強不息的人,他對讀書充滿渴望,並付諸實踐。

婚後,陳雲把沈復家當女人。如前所述,沈富的弟弟唐凱讓她作為擔保人向鄰居借錢。即使因為公公不明真相而委屈,她也沒有再爭辯,和沈父壹起被逐出家門。

沈富交友遊,陳雲盡壹切努力安排壹切。雖然家裏並不富裕,但這並不影響陳雲的聰明才智。蘇州有南園和北園,都是遊玩的好去處。然而,沈復和他的朋友們苦於沒有沏茶煮酒的工具,面對冰冷的花朵,他們總覺得少了些韻味。陳雲笑著讓大家明天只付部分酒錢,剩下的她來準備。她讓沈富雇了壹個賣餛飩的街邊小攤來燒酒,用繩子把沙鍋的把手綁起來,掛在爐子上,用來沏茶。所有人都很驚訝。

而沈父喜歡喝酒,但菜不多,於是陳雲用梅花盒做了壹個類似今天食堂用的餐盤,上面要放少量的點心,還可以放玻璃杯和筷子,兩三個人壹起喝是沒問題的。

沈富的領襪都是陳雲自己做的。衣服雖然破舊,但經過陳雲的縫補,很久都是白色的,但幹凈整潔,多為深色,避免汙漬,可以在家裏使用,接待客人。

初夏的早晨有露水,陳雲前壹天晚上把茶放在荷花心裏,第二天露水浸濕後摘下來,再煮。“香味是獨壹無二的。

書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想必沈復在寫書的時候只是摘抄了壹些有紀念意義的東西,還有很多小事沒有記錄下來。通過這些例子,不難看出,陳雲跟隨沈父之後,並沒有抱怨家裏的貧窮,而是全身心地經營這個小家庭。連沈府的朋友都誇陳雲。

網上有句話是這麽說的:女人婚後流下的眼淚,都是婚前進入腦海的水,言語並不粗糙。不管是男是女,找對人很重要,我覺得陳雲也找對人了。

當時她和沈父相處的方式很“離譜”,有些行為在今天看來也很奇怪,比如她主動給沈父找小妾。也因為找了個妾,她遭受了兩次打擊。第壹,沒辦成的時候,她謊稱對方是“流浪者”。結果沈母以為她要給兒子娶個妓女,罵了他壹頓,然後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陳雲當年迷戀沈富,願意和沈富* * * *壹直窮下去,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性格,更是因為丈夫的大度和深情。因為兩個人互相理解,和諧相處,所以讓讀者覺得是豎琴和聲音。

剛結婚時,她“沈默寡言,壹天到晚沒有愁容,只是對她微笑,事事尊重,事事和諧”,可見她是壹個非常溫柔賢惠的人。雖然作為新娘,這種狀態總有壹種第壹次進他家就裝的感覺,但根據隨後的劇情,她壹直都是這種狀態,新娘和老太婆沒什麽區別。

她每天太陽壹照窗戶就起床,好像有人在催她,因為她怕有人說這家的新娘懶,言外之意就是怕丟沈父的臉。而沈復的做法是“愛其說謊而賢惠”,和妻子壹起早起。

現在有壹個詞叫“寵妻狂”,當年沈復就是這個稱號的頭號人物。他生性豪放直爽,認為陳雲“迂腐,不肯自尋煩惱”。有時候沈復撩陳雲的袖子,陳雲會說“得罪”。如果他送她壹塊手帕,壹把蒲扇,他壹定會起身去接。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陳雲對丈夫侍候得恭恭敬敬,但不是口是心非,而是發自內心。陳雲認為尊重別人但行為粗魯的人是誰?對於沈復,他不想讓陳雲這麽客氣,但他覺得大家都是壹家人,不必這麽拘謹,而不是把陳雲當外人。“要不要禮貌地把我綁起來?”沈復不僅不想讓陳雲受禮約束,也不想讓她受禮約束。

從現在來看,有些片段並沒有什麽突出的地方,但如果妳設身處地為沈復著想,還是清朝,封建禮教森嚴,大多數人頑固保守。陳雲和他的妻子在那種環境下相處很不容易。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後來沈富家裏不得不借錢維持生計,夫妻倆為了避嫌,只好把兒子女兒托付給別人外出。兒子馮森讓他的朋友易山送他去學習技能,而女兒峻青則留下來當童養媳。從此壹家人就分開了,再也沒有團聚過。這時,陳雲已經病了。後來雖然短時間好了壹些,但只是徒勞的掙紮。陳雲嫁給沈父,生活壹直清貧簡樸。去世前幾年,沈復長期在全國各地奔波,陪伴陳雲的時間並不多,但陳雲依然盡職盡責,毫無怨言。

陳雲的死亡壹節,含淚讀,語重心長,令人心酸。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陳雲回顧自己的壹生,覺得自己做好妻子的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她的病應該說和她漂泊無助的生活有很大的關系,但她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於她因為哥哥的死和母親的喪而產生的悲痛,再就是她平日裏過於情緒化和深思熟慮。

和沈復在壹起的二十三年間,陳雲自覺像個“煙花仙子”,“有夫之婦,此生無憾”。對於沈復來說,這輩子有什麽遺憾?

我花了兩個晚上把這本書通讀壹遍,突然覺得看到了壹個人的壹生。世界上沒有兩個壹模壹樣的人,但是有很多壹模壹樣的故事在不同的人身上上演。對於沈復來說,妻子去世後,他繼續擔任別人的幕僚,直到去世。然而對於讀者來說,從陳雲死去的那壹刻起,沈復就像壹具行屍走肉,沒有靈魂。

這本書堪稱文學作品中的“滄海明珠”。首先,因為它是偶然發現的,沒有清末楊銀川、王韜的發現和關註,它不會為世人所知。其次,因為它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是如此不起眼。作者平淡無奇,劇情平淡無奇,人物也平淡無奇,但這麽多的“平淡無奇”加在壹起依然不能抹殺它的魅力,依然值得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