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隋唐時期道教為元氣服務的方法簡介

隋唐時期道教為元氣服務的方法簡介

隋唐時期,道教非常重視服元氣、內氣、內元氣,即要求人把元氣保持在自己的體內,愛惜精氣,固若金湯,才能長生不老。因為人天生壹元之氣,元氣是人的根本。守住這個根,就能得道,守住這個根的方法就是服元氣,服內氣。《尹真人元氣之役》說:“夫人體內的元氣,往往是通過口鼻出來的。如果這個制度做不出來,腹部就滿了。肚子飽了就不餓了,也遮不住神了。是故人初生,不飲不啄,故無利害,即元氣恢復,元氣乃長生之道。”可以使生命力不漏出人體,如人的胎兒狀態,獲得長壽的機會。由此可見,取元氣或內氣的壹個總的方法或原則,就是保持自己的元氣,使之不漏。

目錄1元氣的具體取法2《胎息雜訣》介紹兩種操作方法3參考資料中元氣的具體取法。第壹,在取元氣之前壹定要理清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做到淡泊從容。讓承諾自然到來,不要等到口鼻緊閉,只是慢慢的,氣往上走,擡起頭來咽下去。左邊呼吸,右邊休息,用氣輸送下腹之氣,或者有意引氣輸送到胃部,再向下流到丹田,像以前壹樣從容咽下。如果咽下剩下的壹口氣,說明腹部不會分離,腹部會進入四肢不分離。壹般來說,氣不是玄奘來的,但必須調整,使流通,不準喘氣。氣分未能達腹,雖強而難達。所以第壹次服用的人,要謹防過飽,但如果食量少,壹定要勤快。勤即氣自流,自然之功。這是喝自然征服世界,細看諸神,從35開始,到79結束。以仰臥位躺在枕頭上,肩膝收縮,雙手伸直,肋骨綁緊。用俯臥法將床植入腹部,使胸部得到支撐,手腳並伸。上咽使氣自左而下,下咽使氣自右而下。死的時候要安靜。體液來的時候不要吞下去,但是壹定要有生產力。用收入的話會引風,千萬不要大意。在妳呼吸的中途,也就是不要隨意休息,等到妳的心臟呼吸了,再恢復就可以了。第壹次用氣,壹定要沈著冷靜,氣才會流通。如果妳被束縛,妳會窒息寒冷而不流動。初學者先是覺得肚子很飽,氣息無窮,但是吃的少了,也就是覺得自己變臟了,然後有意識的往腹部走,然後開始覺得氣息在全身循環,身體順暢,也就是神仙自然造成的。

第二個服務是基於氣海。氣海是收氣之始,發氣之始,在肚臍以下三寸。嬰兒出生時,只有臍帶與母細胞相連,它的帶子就像空氣中的管子,所以氣體的形狀是逐漸凝聚的。人要想長生不老,就要立足於根。人不知根,向外求援。氣海與腎相連,屬非桂水,水屬海,故名氣海。氣以水為母,水為陰。陰不能單獨生成,必須和陽搭配。心屬南火,是旺陽之主。它知氣海,用心守護,太陽下山,陰報,於是化為浮雲,熱氣騰騰,無所不能。凡是困在氣裏的人,全身都是病,或者說藥治不了。尤其是他必須真誠地拋開外在的想法,在氣海中屏住呼吸。手放在肚臍下等待,當妳的呼吸有反應時,妳就會臉紅。如果妳在喘氣、撫摸、尖叫或受傷,如果妳拉了什麽東西,妳也必須等待,用妳的眼睛打賭。就是陽光照陰,陰升,也可以是津液。這麽長時間,鼻子沒有呼吸,感覺到海中之氣可以用耳朵。每次用氣之後,都要稍微調整壹下氣息來驅散。不散的話,以後會又酸又腫,最後也不會好。

第三,茅山聖人采取內氣戰術。側臥,右肋著地,雙腳微縮,頭朝南,臉朝東,雙手緊握,臉頰並攏。關閉內氣,試開咽喉咽,如此七咽,壹呼氣。如果生病的時候深信不疑,咽壹次,咽兩次吐壹次,再咽七次,呼出壹次。再調整壹次呼吸,讓妳均勻的吸氣呼氣,按照上壹次的方法咽下去,都是四十次,然後坐起來練習。雙膝直立坐著,雙手交叉,雙膝緊扣。屏住呼吸,鼓起肚子。吃飽了就吐,更調息。尤其禁止大口呼吸。調整好之後,再屏住呼吸,呼氣,這樣腹部就可以調整了。或者出汗,頭腳發燙,這種氣都過了,也就是滿了的時候,順滑舒服。老經滿腦子都是思想,死是麻煩,但卻讓思想難做。確信是基於胎息,但無遺漏,是自統壹的。常規方法:若能愛精抱固,屏氣吞液,則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煉為液,液化為骨。永遠不知疲倦,精神飽滿。

第四,幻真先生采取的是內蘊生命力的方法。取內氣的妙處在於吞咽。人把外氣當內氣吞,分不清。吸氣呼氣的人要判斷壹下或者不要出錯。人生而有天地元氣,體分元氣。他們每壹次吞咽和呼氣,內氣都與外氣相對應,海中的自然之氣隨著吐沫向上,直至到達咽喉。但咽喉極吐時,則須默吞鼓,使之有聲,自公左至母右汩汩,收二十四結,如滴水,清晰可辨。這樣,內氣和外氣互相照應,而皎然沒有。用心送,用手搓,讓它快速進入氣海。

帶著氣息去提煉自己的造型,稍有閑暇就進入房間,脫衣散發,仰躺著,露出雙手,不要握得太緊,把頭發梳理清楚,攤在桌上,然後調整氣息,咽下去。吞咽的時候會屏住呼吸,等待極致。這是靈魂的夢,隨它去吧,無聊時吐出來,呼吸時調整壹下。天公作美,十次必停。第壹次深信不疑的人,沒有閑暇時間,逐漸增加壹到十,等壹等,逐漸增加到二十到五十。如果全身出汗,則有效。安心安心,不要躺在風裏。這是壹種很好的延年益壽的技術。

委托氣法,身心平和,無問、行、住、坐、臥皆可。但是,靠門戶調節空氣,或伸下床,或端坐,無神無識,使心在太空。所以如果調氣,或者十氣二十氣,就要讓氣不與意相爭。久了,氣要從毛孔裏出來,不吐了。

第五,隋唐道教在強調元氣服務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胎息之法。其實這種方法和生命力的服務密切相關,在服務生命力的時候經常用到。《雲起七征》第五十八卷記載了精微胎息論、胎息精要、胎息雜訣、胎息公式,第六十卷記載了服胎息公式、胎息之書,以胎息為主。此外,關於胎息還有很多零散的氣法。這也是當時道教生命力的壹大特點。

什麽是胎息?《顏修養略》說:“人可根據母腹中嬰兒的內氣持壹,名為胎息。”胎息公式說:“時間長了,口鼻沒有呼吸,如嬰兒在胎兒體內通過臍帶呼吸,故稱胎息。”《胎息雜術》認為:“有胎息者,而無內外之氣雜,故此謂胎息”。《胎息精要》指出:“古之練胎息者,尋其著作,未至玄門。按他們的話說,都知道自己有得有失。或雲無息為胎,屏息無息為息,執己門,無息,失後學。”“流產的人是天地陰陽。初為氣之精,為氣所形。形體壹旦建立,精氣就會凝聚成雙瞳,雙瞳者為父精,名為純陽之精,所以能分辨壹切。玄奘也受母親殷琦的影響,也就是鼻子和嘴巴。就是知道形是受氣之本,氣是成形之根的人,那麽這兩種氣就是形的根。根確立後,就可以和母體壹起呼吸,在十月形成。所以,耕耘者是有效的。夫雲是根本,這個胎息也重要。可以看出,道家對此的解釋是不同的,但對胎兒時期嬰兒呼吸狀態的比喻是壹致的。

胎息的具體方法也各有見解。《精微胎息論》說:“若為胎息所服,子夜後取內氣,吞七次。每次咽的都是六七口氣的氣,也就是吞的比較多。每壹個咽都像水壹樣流動,呼吸的聲音也是呼吸的聲音。凝結於氣海,腹中胎滿,氣止於胎(氣海有氣,則為胎息之道)。化氣,即清氣凝成胎,濁氣出(散於手足發)。懷上妳,就解除了壹切疾病,漸漸地過了仙氣。服氣的時候壹定要有關節,有胃有海,精力充沛。固定後,即關節仍然閉合,鼻子慢慢露出,吸收外界空氣。自然內外分不開,胎兒體內的空氣也放不出來。然而,潛在興趣指數的範圍從10到100,從100到230。這是個小關,就是眼觀六路耳聰目明,百病皆治。如果口鼻不通,學胎息是絕對不合理的。如果口鼻不通,就是牲畜損傷臟腑,有什麽好處?凡是魚餌充滿了內氣的地方,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又從容淡定,氣道通暢,關節打開,和諧包容,壹天都不會散。後半夜,妳吞七口,就是閉氣,但是內氣出不來了。口鼻往往慢慢告訴收銀員,外氣和內氣不混。五更,妳又拿七只燕子,平旦又拿七只燕子,都停在二十壹。如果妳暫時不吃東西,這個數字是沒有限制的。空腹就是咽中之氣,咽中之氣常飽而不饑不渴。剛開始很難,時間長了就習慣了。自然是內外氣不混,關節逐漸打開,發絲順滑,氣來氣往,外氣慢慢導入鼻中不假。這就是胎息的妙處。

《胎息雜招》介紹了兩種操作方法,慢慢把空氣吸進收銀臺,生命力就出不來了。做功的人把內氣收起來,鼻微引,使之不返喉,氣逆滿上沖,無法壓制,慢慢釋放,通暢無阻。等氣息調整好了,就是再合上,在鼻子裏慢慢的切進切出,不要讓到喉嚨,盡力克制,突然洋洋自得,內外調泰,在這裏呼吸壹千次都不知疲倦。胎息之美,在於無憂無慮,與自然合拍,有余燼枯木之感,即脈象通順,關節順暢。擔心壹百件事,就開始壹件接壹件的死,想做最好的永遠不會成功。這種方式極其微妙,只有出塵者才能做到。不脫離名利,就白介意。死的時候屏住呼吸思考,就是流水的意思。前浪走了,後浪還在繼續。胎兒呼吸艱難後,關節打開,毛發通暢,就是按照這個來的。但是鼻子裏有輕微的引氣,從四肢百脈孔裏出來,壹去不復返。之後空氣繼續,但誘導不吐。關鍵是要慢。雲氣雖畫而不吐,但不畫入喉,略散,故內氣不散。胎息公式說:“要想有胎息,首先要待在壹個安靜的房間裏,不要讓任何人進來。坐直,左腳放在右腳上,松開腰帶,慢慢約束四肢,雙手放在腿上,即呼氣三五次,避免停滯。洗心革面,放輕松,謙虛踏實,慢慢轉身,舒展汙濁的樹葉。”於是,也就是鼓後三十六天,然後我以為眉間壹寸是名人堂,兩寸是洞房,三寸是丹田宮(又稱泥丸宮)。第二次在腹部,第二次在腹部,第二次在五臟,從心臟開始,遍布五臟。藏於五臟,各有其氣,與三丹田中的素雲相合,再留於頭後,回春分光,九色升起,可長三尺余。欲在其中,口鼻緊閉,心氣充盈,胎氣出入。如果氣短,可以用鼻子小心呼吸,等待氣候平靜。也可以用心留著,汗流浹背當通行證。若身熱悶,即心足氣盛,且如壹餐,名滿意興。重新吞咽,觀察五臟和大腹穴。我沒聞到。用繩子把我的脖子綁了30年,我不呼吸也不呼吸。經常肚臍呼吸,在水下坐十天五天都可以。《胎息經》說:“胎從潛氣縛,氣從胎歇。氣入身生,神離身死。明知道空氣可以長生,堅持虛無養空氣。神做什麽事就做什麽事,神活著就活著。想長生不老,就要對視。妳不動念,就永遠不來也不去,永遠不出也不入,自然住在那裏。勤勤懇懇地做,才是正道。此法與上述方法不同,重在堅守虛無,保持壹種無所謂的神情。可見對胎息的理解並不完全壹致,在具體操作上也各有各的見解。也可以看出,胎息和服元氣的根本方法是壹樣的。隋唐服元氣論強調胎息的重要性。這也是當時深信不疑的道教的方法特征。

道教氣功是中國養生文化的精品。它積澱了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有些不符合現代科學,但其主要部分仍是原始生命科學的結晶,是道教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壹大貢獻。這壹貢獻對人類生命科學和醫學養生的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和認真總結。隋唐時期,道教註重為元氣服務,總結出壹套方法,成為道教氣功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它繼承了漢魏南北朝道教氣功的成果,加以總結和完善,為唐末五代和宋元時期內丹的興起做了修正準備,奠定了基礎。這是從外部危險到內部危險重要過渡時期。隋唐道教為元氣服務的方法,可以說是中華養生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七征雲》卷五十八,《道藏》(臺灣省美術文本,下同),卷三十七,第29742頁。《雲起七征》(卷58),《尹真人取元氣之術》,《道藏》(卷37),第29742-29743頁。《雲起的七個征兆》(卷58)“服務生命力的方法”。《道藏》第37卷第29743-29744頁。《雲起七征》卷58,《道藏》卷37,第29739-29740頁。《七星雲》卷60,《道藏》卷37,第29766-29770頁。《雲起七征》,卷五十九,《道藏》,卷三十七,第29747頁。《雲起七征》,卷五十八,《道藏》,卷三十七,第29746頁。《七兆雲》卷五十八,《道藏》卷三十七第29741頁。《七兆雲》卷五十八,《道藏》卷三十七第29741頁。《雲起七征》,卷五十八,《道藏》,卷三十七,第29739頁。《雲道藏·七兆》第58卷第37卷第29741-29742頁。《雲起七征》卷58,《道藏》卷37,第29745-29746頁。《七星雲》卷60,《道藏》卷37,第29772-297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