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端午藥湯用了哪些藥材?

端午藥湯用了哪些藥材?

各地煮“藥膳湯”的原料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壹般用艾草、菖蒲、桃枝、野菊花、桑葉、銅草、燈心草、車前草、魚腥草、半邊蓮等煮著洗澡。

艾蒿和菖蒲被視為端午節的吉祥草,在藥草湯裏必不可少。每年端午節前夕,市區各大菜市場都有賣,也可以在壹般藥店買到。

野菊花:頭狀花序,外觀與菊花相似。野外在社區綠地,野外路邊。最好是黃色、無梗、完整、芳香、花不全的。

桃枝:是薔薇科桃或山桃的嫩枝,可采自普通桃樹。

銅草:常卷曲成球狀,莖細長。喜歡生在潮濕的河岸和草原上。

燈心草:地下莖短,匍匐,莖叢生直立,圓柱形。大多生長在河邊、池塘邊、溝渠邊、稻田邊、草地邊。

桑葉:是桑科植物桑樹的葉子,生於森林中,路旁。

車前草:又名芥菜,花莖高達50厘米,有須根。它生長在山野,路邊,花園,菜園,池塘,河流等地方。

魚腥草。:是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幹燥水部分。常見於溝渠、溪流等潮濕地區。

半邊蓮:又名半邊蓮,葫蘆科等。,為桔梗科多年生小草本植物,高約10 cm。生於水田、溝渠、路旁等潮濕地帶。

廣西也有壹種說法:

牛是反芻動物。它們吃了草料後,並不馬上消化,而是時不時把半消化的植物纖維反芻到嘴裏,不斷咀嚼。餵了幾天草藥,牛被宰了,胃裏的草藥還沒有完全消化。取出用手捏成汁。經過幾道過濾程序,撇去藥渣,加水煮沸,再加入牛雜,做成壹鍋紅燒湯。相傳有清熱瀉火、排毒通便之功效,故名白草湯。是柳州三江、融水等地苗族、侗族人民接待貴賓時使用的壹道菜。它不容易品嘗,而且它的傳統相當悠久。

《脊面錄》雲:“非湯者,為牛腸之垢。柳州離腳趾頭不遠,所以吃的也差不多,等等。”唐代考證草藥湯來自越南,古稱“補乃湯”。柳州因為靠近越南,地理上的便利,成為傳播外來飲食文化的起源地。阿清詩人余皎在《屈直農村詩話》中寫道:“把牛的腸子取出來,取去汙物,把它們的汁液揉得像果肉壹樣白的人,會聚集在池塘裏吃牛的肉。人們認為這很骯臟,但這是真的。”直到清朝,中原地區的人們還把百草堂視為未開化、野蠻人的食物。即使是現在,很多柳州人都覺得白草湯的制作方式很惡心,不僅不敢嘗試,還給它起了壹個很俗的名字——牛氏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