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是我國的傳統主食,百籽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吃五谷百籽是傳統養生的精髓。早在兩千年前,醫書《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五谷為補,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補精”的原理,闡述了吃五谷百籽的保健作用。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飲食日益豐富和多樣化,大量精制食品充斥著我們的日常飲食。精制食品雖然精致開胃,但在加工過程中會造成營養成分的過度流失,長期不利於健康。
五谷百籽的食物是天然食物,既保留了天然的口感和味道,又保留了自身的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長壽能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比如,稻芽可以刺激食欲,幫助消化,小麥、玉米可以保健抗癌,大麥可以調節腸胃功能,蕎麥可以強心降壓,黑芝麻可以補腎明目,黑豆可以滋補腎陰,紅豆可以消腫補血,綠豆可以利尿消腫,清熱解毒,蠶豆可以降低膽固醇。《李周》中提到“五味五谷五藥,用以養病”。在中國,五谷雜糧是日常飲食的基礎,也是預防疾病的根本。因此,合理均衡地攝入各種谷物和種子是現代人保健最實際的選擇,也是長壽的天賜禮物。
就像中草藥有性味,可以作用於不同的器官壹樣,五谷的種子也有性味,各有“脾”。所以要了解五谷的“特產”,根據不同體質科學食用,才能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小麥、蓮子心、綠豆等食物性寒,能清熱解暑,祛熱證。有發熱癥狀或楊燦強者多吃;薏米、大麥、小米、蕎麥等食物性寒,能降火解暑,也適合有熱癥的患者食用;核桃仁、燕麥、大棗、何首烏等食物性溫,有散寒補虛的功效。它們適合有感冒癥狀的患者,有熱的肉桂對有感冒癥狀的患者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黃豆、芝麻、枸杞子、粳米、芡實、杏仁等食物性平,能補虛、開胃、健脾,適合各種體質的人食用。
五谷種子不同的“性質”適合不同體質的人,不同的“口味”表明它們屬於不同的臟腑,具有不同的滋養五臟的功能。比如黑米、大棗、黃豆、山藥等。味甘,能入脾,具有調和脾胃、補虛止痛的功能;山楂、酸棗仁等。味酸,入肝,有開胃、收斂、止汗的功效;大麥、小米、核桃仁等。有鹹味,入腎後可通便、消腫、軟堅散結,用於防治大便幹燥、腫瘤等疾病。桃仁、杏仁、苦蕎等。味苦,入心,能清熱、解毒、除煩;紫蘇籽、芹菜籽、洋蔥籽等。味辛,入肺,有活血行氣、散寒的功效。為了保持健康,需要了解各種東西的性質和味道,有的放矢,避免誤用,才能起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中國傳統養生壹直講究遵循自然規律,適應氣候四季,如“春、長夏、秋收、冬藏”。中醫認為春天是“老年之生”,萬物欣欣向榮,“生而不殺,予而不取”,循著春天的氣息養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生”;夏天是壹場“美麗的秀”,萬物繁茂。正處於盛世,“誌不怒而作,華英作秀”,正如我們通常所說的“夏長”;秋是“忍”,講究“寧心、延刑於秋、斂氣、平秋”,最重要的是收斂;冬為“閉藏”,“若藏誌,若有私意”,主要目的是藏,“除寒則暖,不露皮”。而《黃帝內經》說:“陰陽四時,萬物之終,生死之本,其反面則是災難性的,從之不能苛。”它顯示了天氣好的時候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然後,順境養生在飲食上是很有講究的,吃五谷雜糧和瓜子也要服從季節,才能更好的起到養生的作用。《黃帝內經》認為春天“味酸”,可以吃壹些山楂等酸性食物。夏天“味苦”,可以多吃杏仁、桃仁等苦味食物;在漫長的夏季,“味甘”,可以吃大棗、山藥等甜味食物;秋季“味辛”,可吃紫蘇、芹菜籽等辛辣食物;冬天“味鹹”,吃些大麥、核桃仁等鹹的食物比較好。所以在不同的季節選擇合適的食物吃,晴天吃五谷雜糧也是養生的壹個重要方面。
壹個人的壹生,經歷無憂無慮的童年,充滿憧憬的少年,勤奮的中年,幸福的老年,如果在不同的年齡段選擇適當的五谷雜糧和種子類食物,會有更好的保健效果。
小兒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臟腑嬌嫩,氣血不足,消化功能較弱。中醫認為,小兒脾常不足。所以,平時最好多吃小米、南瓜、山藥等能健脾益胃的食物。中青年男性工作繁忙,最容易傷腎,所以黑米、黑豆等具有滋陰補腎、益氣強身作用的食物是中青年男性理想的營養保健食品;中青年女性最在意的是美容美顏,想要永葆青春。選擇薏米、黑芝麻、核桃仁等食物,不僅可以調理五臟,還有美容養顏的功效。老年人身體越來越虛弱,消化功能減弱。所以不宜多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吃壹些補脾和胃清肺的大米或糙米,或者選擇其他保健效果好的食材,如枸杞、何首烏等,做成容易消化的粥,對老年人的保健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