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無論是單詞、古詩詞還是古文,都需要平時的背誦。(學會整合知識點,對需要學習的信息和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分類。可以做壹個思維導圖或者知識卡片,讓大腦和思維清晰,便於記憶、復習和掌握。)
2.學文言文最直接的重要性就是要考試,不然考不上就倒黴了。(這是個笑話。)
文言文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積澱的載體。通過學習文言文,我們可以開闊視野,培養自己的文化底蘊。中華文明是延續的,中華文化是融合的。我們現在需要的很多知識都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如果對文言文壹竅不通,根本無法深入學習。而且文言文不是給學文科的人看的。比如妳想成為壹名物理學家,古代文獻中有很多物理知識,是以散文或者筆記本小說的形式記錄下來的。妳需要參考這些文獻,但是沒有人會幫妳翻譯現成的現代漢語,所以妳只能用古籍閱讀古代漢語。比如妳想成為壹個企業家,古代有很多管理哲學可以借鑒,妳需要學習古書。不懂文言文不是很慘嗎?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說,學習文言文可以提高壹個人的素質,加深壹個人的思想,對壹個人的氣質和人生態度都有影響。
所以,如果妳有興趣,就好好學習吧。如果不感興趣,至少打個基礎。總有壹天會派上用場的。
3.中學生為什麽要學文言文?中學生為什麽要學文言文?
不好意思,妳到底想問什麽?
錯誤/不合邏輯的句子
提醒妳學好語文。
學習文言文的意義;
就掌握文言文而言。
看別人的翻譯和自己翻譯是不壹樣的。
雖然很多都翻譯過,但是強迫學生翻譯無非就是壹個練習的過程。
“之”的意思妳記十遍也記不住,但妳自己練壹篇文章也記不深。
重復枯燥記憶的效果肯定不如多結合幾次練習的效果...所謂的不務正業,無非就是打動妳嗎?
就學習文言文而言,
我壹直覺得古人的很多思想現在都不落後。
甚至有很多是妳在不同年齡不同層次都能理解的。
其中很多都是古人對生命的理解和把握的精髓。去看他們沒有壞處。
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是掌握與古人交流的手段嗎?
翻譯的很多東西都是加上譯者的理解(不僅僅是文言文)
而且,同壹個文言文用的詞,每個人理解的可能都不壹樣。如果連壹個基本的認識都沒有,怎麽去挖掘其中的真諦?
有多少人能理解同樣的“無為”境界?
妳也可以說,我不學文言文,甚至不讀書,也能過得很好,何苦呢?
當然沒錯,但是什麽樣的精神層面決定了妳眼中的世界呢?
所以~就看妳怎麽理解和選擇了。
-
但是說現在有用也沒用
那妳覺得通過應試教育,我們未來還能用到多少東西?
實事求是地說,都是為了壹分,為什麽要為了分而考慮呢?妳還要考慮哪部分是浪費時間嗎?去做吧。(littleve)
4.我為什麽要學古代漢語?但是仔細想想,古漢語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結晶。它是我們文化構成的壹部分。如果拋棄古代漢語,可以說中國沒有值得驕傲的文化,就像俄羅斯人戒酒是壹個道理。還有為什麽我們的文化習慣和歐美不壹樣?那是因為古文等古代文化遺產的影響。妳應該感到驕傲。哈哈。古文也是壹種文化素養。我們現代人學習它不僅僅是為了繼承前人,更主要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為了優化妳的知識結構,所謂工具書,顧名思義“工具”,也是掌握古代漢語的輔助工具。如果有人說壹個簡單的典故,妳就得靠參考書來解了。呵呵,妳不覺得嗎?。
5.為什麽要學文言文?文言文奠定了我們民族詞匯體系的基礎。直到今天,壹些文言詞匯仍然存在於我們的語言中。
學習文言文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我們的語言,並恰當地使用它。漢語應該是語言史上的奇跡。歷經千百年,其詞匯系統雖有變化,但穩定仍是其顯著特征。
今天,雖然我們很少使用“鐘鳴·石鼎”這個詞,但我們經常使用“充滿聲音”和“全力以赴相互幫助”這樣的詞。雖然器物“鼎”已經消失很久了,但是它所承載的意義已經沈澱下來,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應該會用這個字。
如果他不知道什麽是三腳架,就不會準確理解“嗡嗡”這個詞,當然也就不能正確使用。另外,我們經常使用“直奔主題”這個詞。很多人只知道“肯”是“鑰匙”的意思,但可能不知道這並不是這個詞的原意,而是它的比喻意義。
如果妳讀過《莊子·養生大師》就會知道,“墾”原指“筋骨相接之地”,殺牛時不易分解。這樣我們在用這個詞的時候,就會考慮它的分量,不會誤用。
再比如下面這句話:“筆、墨、紙、硯並沒有因為現在的高科技手段而消失,而是在書畫藝術中繼續展現著中華民族的古樸靈動。”乍壹看,這句話工整簡潔,用詞精致,值得稱贊。
其實並不是。“hubbub”壹詞的原意是軍隊混亂嘈雜,塵土飛揚。
後來形容關於謠言的討論很多。現在指的是壹種很囂張,含有貶義的言論。
我們再來看壹下:逃亡,山景,誓約,伊勢宜家,窈窕淑女,杞人憂天,學舊迎新,吃瓢蟲,愛仁者,任重道遠,明知不可能做到,失去家人,殺雞不用刀,逍遙自在,壹鳴驚人,熙熙攘攘。表達將不再是壹種痛苦,而是壹種美妙的享受!此外,詞匯具有科學和聯想意義。科學意義是明確的和固定的,而聯想意義是隱含的和暫時的。
林庚在《木葉論》壹文中討論的問題值得深思。“木”和“葉”的科學含義從屈原的“在洞庭湖的樹葉下”到“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落下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然而,詩人從許多詞語的組合中選擇了“木葉”和“倒下的木頭”來構成他的作品,這是因為他看中了它們所附帶的聯想意義。
誰能說《楊柳岸·晨風·殘月》只是壹堆科學意義?因為聯想意義,語言的使用從工具走向了藝術。聯想意義不是對現實世界的客觀反映,而是詩人在特定情境中語言表達功能的藝術先驅。
當我們閱讀那些經典的文言文作品時,我們可以感受到,經過壹代又壹代炎黃子孫的雕琢,漢語的世界是如此美麗迷人。這些聯想意義的不斷沈澱,形成了多彩而深刻的意象:說到梅花,就說到崇高的孤獨;說到月亮,妳會想念它;說到楊柳,離開會很難過...這些形象凝結成了文化因素,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
這大概就是中國人區別於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的本質特征吧!讀現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淡雅恬靜,有荷香有水。故都的秋天秋天深深地思念著鄉村,蒼涼而深沈...哪壹個不是對中國文化基因的準確傳承?第三,在古漢語的歷史演變中,其語音美逐漸被發現,使得語言的內在本質和外在形式高度和諧。縱觀古代漢語的發展,從四言詩到五言詩,從騷體詩到漢賦,從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每壹次對語言形式的探索都推動了漢語的壹次大飛躍。
排比、對仗、押韻等修辭手段的完善,句式的錯落有致,促進了散文與韻文的完美結合。散文名篇中以《蘭亭集序》、《王騰亭序》、《阿房宮賦》、《赤壁賦》為最,是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完美結合。
當我們拿到《王騰亭序》時,我們有大聲朗讀的欲望,因為不大聲朗讀不足以表達對作品的感情以及對文字和作者的敬仰。“老話說得好,死了的生命是假的生日,彭其的毀滅是假象”,“夕陽寂寞齊飛,秋水* * *天壹色”,“老了身強體壯,寧願心動;窮則思變,不落青雲之誌”,“星盈盈,開妝鏡;綠雲擾,早晚梳理,養分流漸累,肥水棄;煙斜霧蒙蒙,椒蘭也燒;雷聲震,宮車過;遠遠的聽到也不知道在哪裏。”“滄海壹粟,送蜉蝣上天入地。”
多麽巧妙的利用了漢語音節的特點!這種對漢語音節的深刻理解和現代漢語的運用還是很難比的。
從古詩發展而來的對聯作為民族文化的精華,充分發揮了漢語音節之美,強調對仗和意境。對聯直到現在也沒有消失,只是處於衰落的狀態。
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還掛著春聯、喜聯、喪聯。但內容要麽過時,要麽膚淺直白,根本沒有韻味。
現在商家已經開始在春節贈送對聯,經常會發現壹個小區的很多家庭都貼著同樣的對聯:“春節快樂祥和,喜慶順利祥和。”於是,對聯越來越具有象征性,它所承載的文化因素也會越來越少,直至失傳。
甚至在高考的時候出現了所謂的對聯“養豬能讓妳發財”!總有壹天,人們會看到每張嘴巴都貼著沒寫的東西。
6.為什麽中國人不再使用文言文?在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逐漸成為白話文。《新青年》以“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為口號,掀起了壹場轟轟烈烈的“文學革命”。
這場“革命”直接“革命”了紮根中國幾千年的“文言文”的拼命努力,白話文洗去了文化長期的“二奶地位”,黑粉出現了。至此,整個中華民族似乎都開始沈浸在壹種擺脫了封建文化束縛的無憂無慮的狀態中。其實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由來已久。《新青年》只是改寫局面的戰役之壹。《新青年》之前是什麽情況?《新青年》為什麽要重寫?之後是如何演變的?我們不妨從頭說起——1,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歷史之爭,兩者都有寫法,又各有不同。
白話,白的是口語,字的是口語,大致意思是口語。"[1]他們之間唯壹的區別是他們對英語口語的接近程度。
其實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是以口語為基礎的,只是所謂的口語標準不同而已。文言文是先秦時期以口語為基礎的古代漢語的書面語,白話文是唐宋以來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我們現在說的是在唐宋以來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難怪我們覺得白話文更好理解。
90年前“文言文”被推翻,壹個重要原因就是“語言文字分離阻礙了社會進步”。這裏我們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這種現象的產生。
在漢語發展的初始階段,語言和文字是壹體的,那些現在讓人覺得深奧晦澀的古文經典,其實在當時都是白話作品。比如《詩經》中,我們知道“風”大多是民歌,可以肯定的是很多都是直接用嘴寫出來的。
再比如《論語》,是孔子的語錄,和口語的關系不言而喻。由於歷史的變遷,人們在日常交流中的口語發生了變化,而書面語卻保持不變,以至於從六朝開始,文言文和口語就有了明顯的分離跡象。
但由於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讀音的差異並不妨礙人們在閱讀中的理解,所以語言和文字上的不壹致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由於先秦兩漢典籍是用文言文書寫的,而這部分著作又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後世文人有意識地堅持壹種仿古寫法,人為地加劇了文字與文字的不壹致,最終形成了中國文字與文字的長期不壹致。
這壹時期,白話文其實處處顯示著它的存在。從《世說新語》、《顏家訓》到敦煌變文、唐宋語錄、宋元劇本、明清小說,每個朝代、每個世代都產生了大量的白話作品。可惜沒能撼動文言文的統治地位,大部分只能散見於民間。雖然憤憤不平,但也難逃“二房”的命運。
[2]這壹切直到清末才得以扭轉。當時國家形勢不好,中國人首先在文化自信上產生了動搖,這是以後中國文化發生變化的前提和根本原因。
正是這種心態,使得中國人第壹次將傳統推上被告席,歷數其罪,而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必然首當其沖受到沖擊[3]。於是黃遵憲要“我手寫口”,而邱則主張“尊白話文,棄文言文”,開了白話文運動的先河。
1917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被推到了極致。5438年6月+當年10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白話文學是中國的正宗文學”,主張棄文言而用白話文,提出寫文章要通順,不要典故、修辭、對仗和俗語,講究語法,不要仿古人,言之有物。
陳獨秀也在二月發表《論文學革命》,以“三原則”呼應胡適的“八項主張”。這壹前壹後,可以說真正拉開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文革大幕。
1918《新青年》所有文章都是用白話文寫的,隨後《新潮》、《每周評論》等各種白話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出版,白話文蔚然成風。1920年9月,教育部命令全國學校從今年秋天開始使用普通話壹兩年。
至此,白話文取得了官方認可的法律地位。回顧這段歷史,總覺得文言白話文千年之爭的局面突然出現了轉機。千百年來,文言文的正宗地位似乎在壹夜之間被顛覆,曾經作為身份象征的文言文似乎在壹夜之間變成了封建文化的殘余,是阻礙民族進步的罪魁禍首。
歷經千年磨礪的白話文,終於擺脫了“二房”的陰影,站在了中國文化舞臺的中央。雖然去這個中心的步伐有些倉促和失落,但畢竟是修成正果。是什麽原因導致千年戰役匆匆改寫局勢?2.新文化運動中,文言文和白話文在新文化運動中壹敗塗地。原因如下:(1)中國人的危機感。文言文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的至尊地位,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在世界上的興盛。
這種繁榮造就了中國人對以文言文為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和信任。但晚清以後,國家實力日漸衰落,曾經驕傲的中國人的自信心動搖了,其中第壹個就是文化自信的動搖。
我想不通“突然軟弱”的原因,於是把所有的委屈都放在了傳統上。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傳統不再被視為珍寶,反而成了被攻擊的對象。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必然首當其沖受到沖擊。
可以說,社會的黑暗、民族的危亡、國家的弱小造就了那壹代人的危機意識,而這種危機意識的非理性化形成了所謂的概念,即“文化落後”。這壹觀念的形成,啟發了黃遵憲“手書我口”,秋則自稱“崇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