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幼喪母,寄養在東都洛陽建春門仁風裏二姨家。阿姨對他很好。杜甫和姑姑的孩子生病,姑姑放棄了兒子,救了杜甫壹命。所以杜甫在二姨死後為其寫了壹篇墓誌銘,稱之為‘遊唐遺骨’。
杜甫20歲以前主要在家讀書。7歲開始學詩,15歲時,詩歌引起洛陽名士的關註。他在《莊遊》詩中寫道:“七歲時,妳會堅強,妳會唱鳳凰。九歲書大字,已作成袋。”他補充道,“我曾經在十四大和十五大期間在書法領域進進出出。斯文·崔偉就像壹個信徒,把我當成班揚。”杜甫讀書非常刻苦,曾號稱“讀書如寫字”,“二十二韻為魏作成”。
2、困於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
天寶五年(746年),杜甫帶著“以君子之道還君子之身,然後使俗為純”的政治理想來到都城長安,迎接他的卻是冷漠的現實。當時,李把持朝政,排斥異己,嫉賢妒能。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頒布聖旨,要求凡有壹技之長的人都要參加考試(趕考),杜甫也參加了考試。
誰知道這次考試被李把持著,結果沒有壹個人被錄取。李還向皇帝祝賀他的“野遺風”。這是杜甫在仕途上的又壹次挫折。這時,他開始出現經濟困難。為了尋找出路,他不得不幾次給達官貴人送詩,以便引見。
天寶十年(751)正月,唐玄宗舉行三祭,祭老子、禦殿、天地。杜甫寫了三篇《贈賦》,得到玄宗賞識,命丞相驗其文,待發,卻再無下文。此時父親去世,經濟來源完全斷絕,生活相當艱難。
鐘南山離長安很近。杜甫經常去鐘南山采集草藥,加工後出售為生。有時他們混在饑餓的人群中,排隊購買政府低價出售的食物。“扣富門,黃昏帶肥馬塵。碎杯寒烤,處處藏愁。”(《魏作誠張二十二韻》)有時去親戚家謀生。“騎驢不知道誰對誰錯。”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在饑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漸接近人民。在此期間,他寫了第壹部為人民吶喊的傑作《車店》,還寫了兩部《為路》,揭露了楊兄妹放蕩享樂的生活。
3.被抓賊做官(756-759,45-48歲):
杜甫去豐縣探親時,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起義軍南下,不久攻占洛陽。天寶十五年(756)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衍皇帝。這年二月,杜甫從豐縣回到長安。由於敵情嚴重,今年5月,他再次離開長安,帶著妻兒從鳳縣來到白水(今陜西白水縣)。
不久,潼關失守,白水失守。於是,在戰亂中,杜甫舉家北逃。他走在難民中間,用野果充饑,嘗盡了難民的壹切苦難。後來他聽說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今寧夏永寧縣西南)即位,於是把家安在鄞州(今陜西富縣)西北三十裏的羌村,獨自北上,到了剛剛在靈武即位的唐肅宗恒力。
但在途中,不幸被安史之亂叛軍攔截,被送往失陷後的長安。現在詩人眼中的長安,已經被安史之亂殺掠壹空,處處呈現出國破家亡的悲慘景象。這壹時期是杜甫創作的高潮。主要詩歌有《傷心陳濤》、《傷心青班》、《哀江頭》、《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伐》、《三官三別》等。
4.流浪西南(760-770,49-59歲):
甘源二年(759)秋初,杜甫在化州逗留了壹年多。由於關中地區的饑荒和政治上的絕望,他辭去了化州四公的職務去參軍。他先在周琴(今甘肅省天水市)住了三個月,然後從甘肅到四川,在甘源第二年年底來到成都。
他在成都已有五年多的時間,主要詩作有《河畔七絕句》、《《春夜喜雨》》、《書香》、《秋風破草堂》、《戲劇六絕句》、《黃河兩岸被皇軍收復》(寫於子洲)、《登樓》、《丹尹青》等。
擴展數據:
杜甫(712—770),字美,河南省珙縣南窯灣村人。他家是壹個世世代代“遵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13始祖杜預是西晉名將,精通《左傳》,寫有春秋時期的《左傳集》。杜宇常常以自己的文學武功為榮。因為杜預是京兆(今陜西Xi東南)淩渡人,所以杜甫經常自稱“淩渡布依”,指的就是他的縣貌。
因為他在長安時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自稱“少陵夜老”。杜甫10的祖先是杜荀,東晉初年遷居襄陽,所以杜甫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稱“襄陽杜甫”。因曾在長安城南少陵居住,自稱“少陵野老漢”,被在成都推薦為節儉參謀、工部校對員袁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和杜工部。他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所以他被稱為“詩史”,他也被稱為“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