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有很多菩薩是女性,也有很多道教的成功修行者——大坤福母親。空佛母也化身人間,是活佛。藏傳佛教中有壹定數量的女活佛,主持著由男僧人組成的寺院的政教事務,無人敢怠慢、冷漠、歧視。由於他們的德行極高,神力變化毫無障礙,受到信徒的廣泛崇拜。至此,藏傳佛教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世俗舊觀念,倡導男女平等的進步思想。
藏傳佛教女活佛雖然不多,但佛位不低。比如安多的白石崖寺,就建在安多著名的佛教修行地甘佳的白石崖聖地。寺廟的主人是宮日倉,壹位女活佛,俗稱“卡卓瑪”,或“達克玉”。拉蔔楞寺近百尊活佛中,她的佛位於堪布之下,側邊活佛之上,正中。寺廟舉行了壹次大型集會,並讓她作為活佛就座。白石崖寺的大小宗教事務,都要經過她的同意才能實施。
每個尼姑廟都有主持人,廟裏的主持法臺通常還是女性,但其他和尚廟裏也有活佛和法臺。經師和誦經師也是尼姑,附近寺廟的男和尚也可以聘用。南宗寺的寺主是摩尼第六世活佛古嘉賽,具體事務由尼姑仁增昂茂打理。
同時,尼姑被理發師給起了法名。有了法名,原來的俗名就廢棄了。許多修女的名字與度母空行母緊密聯系在壹起。在二字四音節的姓名結構中,多以卓瑪、坎卓、昂毛等佛教名稱為主。從名字上,壹眼就能看出是女姓,和尚。
他們學的經書大多是示宗的知識,也就是佛教基本教義的五大經典著作,即因明論、智慧論、中觀論、全舍論、戒律論。他們不僅要熟悉內容,還要掌握精神,踐行精神。
他們的學習分為班級,每壹級都要經過辯論和測試,只有通過考試才能進入更高壹級的學習。這些和男和尚壹模壹樣,只是在不同的地方。尼姑們都在自己的佛寺和大殿裏,壹般不允許信眾參觀,課程也不會太緊張和繁重。
通過考試後,尼姑也可以像男和尚壹樣獲得格思(擅長學習,相當於博士)學位,成為寺院的法師、朗誦者、主持人,但這種現象非常少見。尼姑庵因為規模小,很難形成階梯式的教學層次。去和尚廟深造和吃住旅遊不方便:其次,尼姑隊伍不穩定,飄忽不定,難以形成梯次式的學術隊伍;第三,終身跑步很難堅持。這樣,客觀條件限制了尼姑中人才的出現。所以,這只是壹種追求。南宗廟也是。
在信仰格魯派的尼姑庵裏,密宗修行者很少,也沒有專業的密宗學院。不是說尼姑不能修習密宗,而是很少有尼姑符合密宗修習的前提——必須修完仙宗的課程。
修女最常見的做法是禁食。齋戒,苦行,紀念佛陀和禁欲的活動。也有富人家為了給死人翻身,讓尼姑代替自己齋戒,然後給壹定的供養。壹般來說,禁食持續兩天。第壹天,允許妳說話,但是中午只能吃壹頓飯。第二天要全天戒酒禁食,第三天天亮才能戒。
尼姑庵經常舉行的齋戒活動,前壹天中午的素食由佛寺提供,其他人的齋戒由施主提供。
午餐很豐盛。用大米煮的稠粥裏有酥油汁,有叫蕨麻的人參果,條件好的時候有細牛肉塊,還有葡萄幹、紅糖等調味品。此外,酥油、糯米、白面糕也有。
比起男和尚,尼姑的生活要差很多。他們不屬於支援部落和村落,所以不能動員或攤派信徒給寺廟提供經書和飯食。人和村裏只有手頭寬裕的時候才會偶爾施舍尼姑,但這種機會壹年難得幾次。由於經濟上的限制和世俗對女性的偏見,尼姑寺沒有盛大的法會,也沒有受人尊敬的活佛或學者,客觀上難以吸引大量信眾和香客前來朝拜布施。因此,修女得到的慈善非常有限。尼姑和出家的和尚不壹樣,基本上斷絕了和家人的經濟聯系,所有的生活費用都要靠自己籌集。
尼姑籌集生活費有幾種方式:寺廟集體念經,大家都有施舍;為富紳家庭關齋戒,幫助其逝者獲得功德,從懷孕初期獲得供養;不讀經期間,我周遊全國,挨家挨戶募捐。這就決定了尼姑庵不可能掌握豐富的固定財產,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營運資金。
尼姑生活清貧,但戒律嚴格。佛教僧尼的戒律有348條,比僧尼的250條戒律多了近100條。平時尼姑的生活還是挺自由的,很少有壓抑和禁錮的感覺。
在南宗寺,我們看到他們隨意地互相玩耍、開玩笑,甚至跳舞、唱歌,笑聲不斷。他們告訴他們,只要不違反教規,不影響佛事活動,住持和師父都不會幹涉。
在不影響佛事活動的前提下,也可以在街頭散步或買東西,瀏覽市容,但必須事先向寺廟主持人請假。
尼姑還可以去更大的寺院參加重大的佛教儀式,觀看佛教辯論和舞蹈表演。
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從更廣闊的範圍內領略佛教經典的博大精深。不僅僅是為了觀賞或者娛樂,更是為了了解,體驗,修養自己。
根據比丘尼的戒律,尼姑出家後不能穿華貴的衣服,不能濃粉脂粉,但人人愛美,尤其是女性對美的追求,連尼姑庵都有痕跡。在寺廟裏,我們發現他們收拾的房子和衣服都很幹凈,穿得很好。當僧侶們聚集在壹起時,不難看出他們屬於壹個尼姑。
哪怕是修房子、造爐子、夯墻之類的大規模苦力,都是寺裏的尼姑們各盡所能,互幫互助。在寺廟裏,修女們通過師徒關系和住在同壹個和尚家裏而聯系在壹起。
任何壹個尼姑,在獲得入寺資格後,總是以壹個學識淵博的老尼姑為師。她是小尼姑學習和佛事活動的指導老師,小尼姑在日常生活中照顧和服務老人。小尼姑叫老尼姑奶奶,藏語翻譯是阿姨的意思。老尼姑叫小尼姑做徒弟,他們互相尊重,互相照顧,度過了尼姑的壹生。
雖然尼姑的生活單調清貧,缺乏物質享受,但在研讀佛經,修行苦行之後,她們對自己選擇的人生歸宿無怨無悔,寧願過著這種淡泊如水的生活,也不願踏足世俗的風風雨雨。他們看重的是來世的幸福和個人的超脫。
尼姑庵的佛堂是他們自己管理的。所有的佛事活動都是自己主持的。
寺廟裏沒有專門負責各種事務的僧尼,公共事務壹般都是兼職,既有分工,又有相互替代。
壹般來說,修女花很多時間在冥想上。冥想通常在冬天進行。
他們整天安安靜靜的坐在自己的房間裏,讀經讀經,不出門,不說話,拒絕訪客。在門環上插壹束柏樹樹枝是冥想和寂靜的標誌。信徒或家人看到這個標誌就會退縮,別人不能上門攪和最好。有些尼姑在閉關打坐之前就給自己定好了接待來訪者的次數,並拿石頭做記錄,即使有重要的事情發生也不止不可動搖。
靜修和冥想的時間從壹月到半年多不等。這種禪修的目的是在感受和思考的過程中熟悉佛法,擺脫不潔的惡念,最終修得正果,成就壹切。
感覺修女們都在苦練,虛妄,升華自己的境界,試圖敲開理想的天堂。
有些修女修道院有公立學校沒畢業的學生。盡管他們對其他語言(漢語等)有很好的了解。),藏族尼姑寺院的第壹語言是藏語和藏語。
如何與他們取得聯系?
壹般尼姑廟大多在山中僻靜的地方,現代通訊很少。然而,拉蔔楞寺位於藏傳佛教六大寺院之壹的拉蔔楞寺、青海省尖紮縣南宗(藏語意為天寶)尼姑庵和循化縣馬丹尼姑庵的南部,信奉馬寧教的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