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理解修心,修心,修心?

如何理解修心,修心,修心?

無論我們養生也好,經營企業也好,管理組織也好,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這個東西就是“神”和“心”。這個“神”從何而來?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軸心時代”的經典,把握這個“神”進行養生,然後才能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活得有尊嚴,活得幸福。什麽是“軸心時代”?在人類歷史上,傳統宗教文化、倫理文化等壹些文化形態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經基本成型,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峰,被稱為“軸心期時代”。可以說,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軸心時代”達到頂峰,然後開始衰落。直到現在,人類還沒有出現第二個“軸心時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並不是越來越先進。整個人類文化並沒有走出第壹軸心時期,即“軸心時代”的精神文化高度是整個人類文化的巔峰,至少到目前為止是這樣。因此,我們需要學習這些智慧和精神文化。論每個人的修養(包括身心修養),我們也發現“軸心時代”創造的文化是滋養心靈的最佳工具。就精神修養而言,僅僅依靠現代科技的內容並不能保證人類會享受到幸福,而來自“軸心時代”文化的智慧則是對解放和保障人們幸福的巨大幫助。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佛、醫,都有起源於人類的“軸心時代”,無論哪壹個都非常註重修心。什麽是“心”?雖然眾說紛紜,但都遵循“軸心時代”的文化經典。儒家講“對”。《大學》說:“大學之道,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就是所謂的“三大綱領”,說到底就是“止於至善”——保留人性中最真實最偉大的善念。然後逐漸鋪開,“知止以後再決定,然後他可以安靜,然後他可以平靜,然後他可以安全,然後他可以思考,然後他可以得到”。在完美、穩定、平靜、安全、煩惱處止步之後,人才能安心。那怎麽做呢?按照儒家的規矩,那就是“八項”:紀、知、誠、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儒家的這個“心”,其實就是壹顆善良的心。道家講“禪定”。《道德經》認為最明顯的就是“空而靜”,即回到空而靜的狀態。所以道家“靜”的“心”,是壹種空靜之心,自然之心。這個“自然”不是自然的意思,而“自然”就是自然,指的是人的本來面目,沒有虛偽做作,與自然、社會、他人和平相處,身心和諧,不與自己競爭。人的本來面目是空靜的,所以道家說要“打坐”,修煉空靜的心。佛教徒說“明心”。“明”的這個“心”,就是慈悲、常態、空性、禪定,也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見性”。佛教徒如何「清心」?有壹副對聯:“外人無定法,後知違法。天下事未完。為什麽不放手?”“外人”是指與眾不同的人,壹些智慧高的人,壹些不平凡的人,這些“與眾不同的人”是“無法定律”的。他們有實踐嗎?他們也有“法”,應該有依據。但沒有“法”,是“法無定法”,即沒有定法。下面壹句是:“天下事未完。為什麽不放手?”“天下事未完”是結束的意思,但沒有“未完”,有些事沒完沒了,就叫“未完”。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那我就“隨它去”。這就是佛教的大智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質和自己的內心,那麽妳就不會糾結,妳就能明智地應對各種人生,妳的幸福感就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