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癌癥不是疾病,來自身體的救贖。

癌癥不是疾病,來自身體的救贖。

沒什麽不好。沒什麽不好。短短壹句話,道出了當下人們最直白的願望。更具體的說,在所有疾病中,人們最不想要的無疑是癌癥。

剛剛因腦癌去世的臺灣省作家李敖,生前博覽群書。當他的生命因癌癥而倒數時,他終於不得不感慨:他為之奮鬥了壹生,卻是空的。的確,壹旦被確診為癌癥,幾乎相當於被判了死刑,妳曾經努力過的壹切頓時失去了意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的癌癥發病率逐年明顯上升。我國大中城市居民死於癌癥的人數已占全部死因的第壹位。我國每年新增癌癥患者約1.6萬人,每年約1.3萬人死於癌癥,相當於每分鐘就有兩個人死於癌癥。

為什麽近二三十年來,癌癥患者數量明顯增加?這和我們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因果關系嗎?面對每年遞增3%的癌癥發病率,以及層出不窮的空氣質量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生活工作壓力問題等。,有什麽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們盡可能遠離癌癥?

當我們對癌癥的頻發感到恐懼和困惑的時候,如果有人說癌癥不是病,其實是身體的壹種生存機制。妳會相信嗎

這個顛覆現有醫學常識的人就是這本書的作者安德烈·莫裏茨。安德烈·莫裏茨出生在德國,後來定居美國。他是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醫學的專家,精通中西醫學和各種自然療法。阿育吠陀是梵語,意思是生命科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之壹。此外,它還代表了壹種養生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幾十年來,安德烈·莫裏茨壹直是歐洲、亞洲和非洲許多重要政府官員的健康顧問。作者從醫數十年,在見證和治療了無數癌癥病例後,完成了這部顛覆性的作品。

在本書中,作者通過闡述癌癥的發生和治療困境,明確指出癌癥不是疾病。作者從對癌癥的認識入手,帶我們回到癌癥的成因。“殺死癌癥患者的不是腫瘤,而是其背後的許多原因導致細胞突變和腫瘤生長。”

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辦法。接下來,讓我們壹起走進《癌癥不是病》這本書,了解什麽是癌癥,癌癥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預防。

1

重新認識癌癥

試想壹下,當我們走在繁華的大街上,那些路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體內都不同程度地帶有癌細胞。妳還覺得癌癥會讓人談虎色變嗎?

是的,每個人的身體裏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我們說的癌癥是壹定數量的癌細胞,可以用儀器檢測出來。正常情況下,健康細胞不會無緣無故變成癌細胞。所以,癌細胞本身並沒有那麽可怕。

在第壹章中,作者從多個角度探討了人們對癌癥的誤解,包括:基因與癌癥的神話、自由基的危害、醫學的困境、化療的作用等等。這些看似與癌癥密切相關的方面,在作者的逐壹分析下,才揭示出超出我們的常識。

精華1:這些背靠背的男人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普及,基因這個詞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當我們看到長壽的老人時,我們會認為老人家有長壽的基因。面對重大疾病,我們會考慮基因發揮的決定性作用,比如致癌基因是如何煉成的。

“細胞生物學家已經證實,外部環境和內部生理的狀態和變化,以及我們對環境的感知,直接控制著我們基因的行為。”也就是說,壹個有缺陷的基因之所以會導致腫瘤不受控制的生長,並不是因為它在本質上是“壞的”,而是因為它在外界的刺激下被迫變異。就像我們常說的,適者生存,在缺氧和極度酸性的環境下,有先天缺陷的基因為了生存,變成厭氧癌細胞。

基因唯壹的功能和目的就是復制細胞。它沒有那麽深不可測,它也從來不想控制我們的身體。至於基因如何在細胞內復制,那就要看我們自己了,看我們為基因創造了什麽樣的環境。

再說說壹直名聲不好的自由基。說到自由基,愛美的女性壹定不陌生。很多祛斑抗衰老的護膚品都會不約而同的強調其抗自由基,也就是抗氧化作用。自由基像鐵銹壹樣附著在皮膚上,形成斑點,也會附著在血管壁等身體上。

自由基非常容易與氧分子發生反應,癌細胞也被稱為厭氧細胞,所以很多研究者認為自由基與癌細胞的形成有關。那麽問題來了,“地球生命之初就存在自由基。為什麽壹百年前8000人中只有1人得癌癥,而現在每兩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

真相是,自由基只會氧化破壞已經衰退的,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的東西。換句話說,自由基如果足夠健康,是無法造成傷害的。就像18歲臉上看不到斑壹樣,年紀大了,皮膚細胞開始變弱,自由基就會發作,形成斑塊。而且,這也是自由基發起的善意攻擊。

自由基類似於人體內的清潔劑。它們附著在虛弱或受損的細胞和組織中阻塞的代謝廢物上,氧化這些像鐵銹壹樣無用的物質,然後清除它們。沒有受損的細胞和廢物,就沒有自由基的容身之地。

精華2:化療的作用

眾所周知,患了癌癥之後,化療是必然的治療措施,也就是用化學藥物和放療來殺死癌細胞。那麽化療的實際效果如何呢?

澳大利亞北悉尼癌癥中心放射腫瘤科的壹項調查顯示,澳大利亞成年癌癥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60%,但化療後的5年生存率是多少?只有驚人的2.3%!

早在1990,海德堡腫瘤醫院的流行病學家abel博士就對化療藥物的臨床研究做了詳細的調查。他花了幾年時間從350個醫學中心和發表在最負盛名的醫學雜誌上的數千篇科學文章中收集數據。通過分析評估,阿貝爾博士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化療可以“延長最常見器官癌癥患者的生命”。

筆者認為,這個道理之所以不為大眾所知,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利益。對於全世界的醫藥行業來說,化療的費用是壹塊巨大的蛋糕,相關利益集團沒有人會願意放棄。

臨床上對化療有效性的定義是化療能使腫瘤體積縮小50%。然而,腫瘤的暫時縮小並不意味著治愈癌癥或延長壽命。這是兩個概念,但經常被有意無意地混淆。

另壹方面,化療的副作用經常被忽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接受化療的患者通常會出現明顯的嘔吐、脫發、乏力等癥狀。很多人認為這是癌癥的必然反應。事實上,不進行化療的癌癥患者是不會有這些反應的。

化療,即化學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殺死正常細胞,如破壞數十億個白細胞,抑制近千億個運輸氧氣的紅細胞,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的減弱和能量的喪失。

“癌癥與其說是壹種疾病,不如說是身體自我治療的壹種反應。它是壹種身體試圖治療自身失衡的狀態,有時這種治療反應會持續到壹個人接受化療(放療)的時候。”

2

癌癥的原因和根源

如上所述,癌癥不是由基因遺傳的遺傳傾向,也不是由自由基引起的。既然不是我們身體的錯,那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呢?

多年來,醫學治療更多的是花時間在癥狀的治療上,而人們更多的是關註癌癥的結果。眾所周知,解決癥狀最多只能緩解或延緩壹段時間,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註重結果,除了增加身心負擔,沒有任何好處。只有找到癌癥的病因,回歸病源,才能真正進行有效的防治。

關於癌癥的成因和根源,也是本書的重點部分。作者從我們的日常飲食結構、生活習慣、情緒三個方面,揭示了癌癥是如何悄無聲息、不留痕跡地積累的。這些致癌因素存在於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地方。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面對這些隱形殺手,而我們卻渾然不覺,直到有壹天突然被確診為癌癥,但為時已晚。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讓身體逐漸被癌細胞入侵的。

I .蛋白質和反式脂肪

蛋白質大量存在於肉制品中,是人體必需的主要物質。本書提到的“有罪”蛋白質主要是指紅肉,如豬肉、牛肉等。

雖然人們經常稱自己為食肉動物,但與獅子、狼或貓相比,人的胃只能產生二十分之壹的鹽酸,這是消化肉類中濃縮蛋白質的必要物質。吃了很多肉後,大部分動物蛋白會未經消化進入小腸,其中20%會混入血液,80%會原地腐爛。

當大部分蛋白質停止在體內循環時,就會形成酸,使血液變稠。在粘稠的血液中,血小板急劇增加並開始粘在壹起,使血管壁增厚,使血液難以通過毛細血管供應身體細胞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血管壁的堵塞不僅讓細胞處於饑餓狀態,還被自身的廢物包圍,就像被困在垃圾堆裏,切斷了食物來源的生命。於是,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它們別無選擇,只能變異成“異常”細胞,不再依賴氧氣,將廢物變成擁有生命所需能量的癌細胞。

肉類的另壹個潛在危害來自飼養和烹飪過程,包括抗生素、生長激素和各種化合物。這些物質會影響激素的代謝,增加細胞繁殖,增加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從而導致癌癥。

美國國家癌癥中心的壹項健康數據顯示,“在對49.4萬名參與者進行的8年研究中,吃紅肉最多的人患結直腸癌的概率比吃紅肉最少的人高25%,患肺癌的概率高20%,患肝癌的風險高60%”。

反式脂肪是人造脂肪,是由豬油等飽和脂肪經過精煉、脫臭,甚至氫化,經過化學變化制成的。它還有壹個相對好聽也更常用的名字,氫化植物油。這只是壹個障眼法。反式脂肪與植物油無關。

走進超市,可以看到無數食品包裝上寫著“氫化植物油”的字樣,比如薯片、餅幹、蛋糕、醬料等。幾乎所有的烘焙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幾乎所有的加工、精制和腌制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在統壹口徑中會出現“氫化植物油”這樣壹個容易混淆的名稱了。假設如實標註為反式脂肪,且不說與癌癥的關系,光是脂肪二字就足以嚇跑貪婪的顧客!

幾千年來,我們的身體壹直在與天然食物打交道。對於非自然的物質,我們的身體會本能地抵制,認為它們很危險,拒絕吸收。人造反式脂肪進入體內,附著在細胞膜上,使細胞無法接受足夠的氧氣、葡萄糖甚至水分,就像海面浮油窒息海洋生物壹樣。

例如,用於制作生日蛋糕的人造黃油含有高達54%的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是壹種塑料分子,特別難消化。人體天然的清道夫自由基會試圖清除附著在細胞膜上的“垃圾”。當它腐蝕消化這些有害脂肪的時候,也會傷害細胞膜,自由基就會變成乞丐。

受損的細胞無法正常繁殖,進而削弱免疫、消化、內分泌系統等最重要的身體功能,最終導致身體衰老和癌癥。

第二,微波爐和防曬產品

如今,微波爐已經成為壹種必需品,從城市家庭的廚房到餐館,甚至大街上的熟食店。對於快節奏的生活來說,其方便快捷的功能無疑非常實用。有沒有人想過微波可以快速加熱的原理以及對水、食物、身體的影響?

至於微波爐,書中有壹個例子:20世紀30年代,二戰初期,德國人發明了壹種基於微波的雷達系統。在極寒的冬天,士兵們聚集在雷達屏幕周圍取暖,卻不知不覺得了血癌,之後德軍放棄了使用雷達。

德國科學家得知這項技術後,想到用微波加熱食物,並由此發明了微波爐。本來是想給和前蘇聯作戰的士兵提供熱飯的。就像雷達技術人員壹樣,吃了微波加熱食物的士兵也得了血癌。

在過去的80年裏,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今天的微波技術當然比當年先進,但安全性有沒有根本改變?目前看來,微波加熱食物的原理並沒有本質的改變。微波爐發射高頻微波,使水分子以每秒654.38+0億次的速度來回轉動,使食物和周圍物質中的水沸騰。巨大的摩擦力破壞食物分子,重新排列它們的化學成分,變成奇怪的新結構。

前蘇聯的研究發現,微波食品中90%的營養成分流失,含有致癌因素。極短的烹飪時間,可以使食物中的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完全消失。長期食用營養等於壹張紙板的食物,身體必然處於營養不良狀態,免疫力低下給了癌癥可乘之機。再加上微波食物在體內積累的毒素,發生癌癥也就不足為奇了。

和微波爐壹樣,防曬產品在近幾十年已經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日常用品。俗話說:壹白遮百醜,可見中國傳統審美對膚色白皙的重視。現在是壹個以白色為美的時代。想白,自然要防曬黑。

商場裏美白防曬產品種類繁多,不僅是女性的首選,越來越多的男性也會在戶外使用防曬產品。尤其是夏天和晴天,愛美的女性經常全副武裝出門,防曬霜、雨傘、墨鏡必不可少。

根據“健康作者網站”的報道,97%的美國人受到防曬化合物的汙染,大多數防曬產品至少含有數十種致癌香料或化合物,以及無數從石油中提取的合成物質。這些致癌化合物和石油副產物通過皮膚被人體吸收,然後滲入細胞,產生強烈的自由基作用,成為皮膚癌的導火索。

說到這裏,妳可能又多了壹個擔心。如果不塗防曬霜,暴露在紫外線下不僅會曬傷,還會導致皮膚癌,對吧?

關於這個問題,作者舉了壹個例子來說明。北歐國家挪威和芬蘭的人們每年都會經歷幾個月的黑暗,但他們的皮膚癌發病率高於其他地區。原因是什麽?紫外線可以激活壹種皮膚激素,並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和身體的調節中心,因此缺乏陽光將成為幾乎所有疾病的原因,包括皮膚癌和其他形式的癌癥。

"紫外線是正常細胞分裂所必需的."當我們用防曬霜、雨傘、太陽鏡把它們緊緊蓋住以避免曬黑時,缺乏陽光的細胞可能會打斷它們的正常生長。此外,由於防曬產品中各種化合物的積累,細胞會在癌變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第三,情緒的破壞力

關於癌癥與情緒的相關性,書中通過壹個案例詳細說明。39歲的瑪麗是作者治療的壹名病人。她在38歲時被診斷出患有晚期乳腺癌。經過壹年的常規放療、化療和乳房切除術後,瑪麗被發現在下脊柱和左膝患了骨癌。

該病例顯示,瑪麗多年來壹直患有貧血、消化不良和便秘等問題,在她的肝臟中發現了數千顆結石。雖然她壹直在定期補鐵,壹直在用各種抗生素治療各種感染,但是沒有任何效果。

瑪麗的童年很不快樂,父母總是為生活中的瑣事爭吵。和父母同桌吃飯對她來說是壹件痛苦的事情。她總是擔心父母會突然爆發新的矛盾。那種持續的緊張和抑郁狀態讓她對食品產生了強烈的厭惡和恐懼。多年來,她已經習慣於狼吞虎咽地吃東西。

瑪麗在工作中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她從未想過當老師。為了維護家庭和睦,她表面上順從了父母的要求,但內心充滿了憤怒。她認為學生可以把所有的挫折都放在她身上,而她只能把所有的感受放在心裏;當她回到家,生孩子的氣時,她反復感到內疚。

“情感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壹切,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瑪麗在家吃飯時感受到的緊張和壓力嚴重幹擾了她的消化系統。抑郁的時候吃東西會減少消化液的分泌。憤怒和抑郁時進食,膽汁變得更容易凝結,持續的情緒緊張會導致肝臟的膽道和腎臟形成結石。

身體不能有效消化吸收匆忙吃下的食物,大量有毒廢物在小腸和大腸堆積,造成慢性便秘。營養吸收不好還會導致體內脂肪、鈣、維生素的消耗增加,削弱她的骨組織等功能。

如前所述,當細胞缺氧缺營養時,正常細胞會變異成癌細胞,以適應惡劣的內環境,以求生存。瑪麗大半輩子都飽受消化不良和便秘之苦,這也讓她的身體嚴重缺乏癌細胞的解藥。

所以,即使瑪麗通過化療殺死了癌細胞,也是壹次性切除了癌變組織,沒有解決癌癥的根本原因,癌細胞還會在另壹個地方長回來。

在作者的指導下,瑪麗開始做壹些改變,比如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多接觸大自然,曬日光浴,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每天安靜地冥想。

對於瑪麗來說,最重要的是,她不需要做任何讓她不開心,允許自己犯錯的事情。接受作者建議6個月後,瑪麗的身體狀況穩步好轉。

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美國壹對夫婦因癌癥被診斷只能活壹年。經過深思熟慮,兩人決定放棄治療,用剩下的時間來完成他們環遊世界的夢想。他們辭掉了工作,賣掉了房子,開始了壹段美好的旅程,每天愉快地沈浸在各種美景和美食中,漸漸忘記了癌癥。

壹年半後,這對夫婦回到美國,卻發現他們已經超過了壹年的壽命限制。兩人去醫院做了新的檢查,體內的癌細胞奇跡般的消失了。

未解決的情感沖突往往是所有疾病的開始,包括癌癥。

最容易被忽視的情感沖突之壹,無疑是“無私”。很多癌癥患者把自己所有的生命和時間都花在了別人身上,以此來獲得被肯定和存在的價值感。

但在我們的潛意識裏,這種把外在評價放在第壹位,甚至討好別人的行為,壹方面說明我們不愛自己,另壹方面也暴露了隱藏的不安全感。無形中,外表的強大與完美,內心的軟弱與自卑不斷碰撞。

“癌癥始於我們分裂的心,始於我們在生活中未能表現出來的所有悲傷和沮喪”。日本的壹項研究表明,癌癥腫瘤癥狀自然消失的患者在突然康復之前,通常在24小時內,經歷了態度的深刻變化。

自我修復的說明

在本書的最後壹部分,作者根據癌癥形成的原因和根源,總結了相應的自愈措施,包括減少有毒成分、陽光療法、充足睡眠、規律飲食、堅持鍛煉、素食、神奇草藥和礦物質補充、改善負面情緒等七個方面。下面主要從食物、睡眠、運動、負面情緒這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來說。

充分的證據表明,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具有治療和預防癌癥的作用。特別是蕓薹屬蔬菜,如白菜,對組織系統和血液有強大的凈化功能。經常食用會大大降低所有毒物的含量,抑制癌細胞的增殖。

另壹方面,應盡量避免富含糖分的食物和飲料,如巧克力、冰淇淋和各種非天然果汁飲料。精制加工的糖,消化時不含任何吸收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定期攝入糖分會滋養癌細胞,但會餓死健康細胞。

熬夜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常態,其危害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研究表明,人體在黑暗中完全睡眠需要8-9個小時,免疫系統才能充滿電。長期睡眠不足會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虛弱的免疫系統無法定期清理身體內部,由此產生的堵塞會威脅細胞生命。

如果晚上十點前睡覺,生長激素會在十壹點達到分泌高峰。在此期間,身體會自我凈化,進行重大的修復和再生工作。所以,晚上在合適的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讓身體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是防治癌癥的最好方法之壹。

關於運動對健康的不可或缺,足以說明我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就治愈癌癥而言,由於癌細胞是典型的缺氧細胞,所以運動是壹種直接向全身細胞輸送額外氧氣,提高免疫反應的手段。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壹項研究中,那些已被診斷患有結腸癌的人,如果遵循適度的運動計劃,每周運動6小時以上的人比每周運動少於1小時的人死於癌癥的概率更低。在所有情況下,無論患者的年齡、癌癥的階段或體重如何,鍛煉都是壹個很好的保護因素。

在癌癥越來越普遍的今天,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會見證這樣的情況。壹個親戚、同事或者鄰居不小心診斷出癌癥,壹個壹直看起來很好的人突然崩潰,很快離開了我們。嘆息過後,人們也會有壹句話:我被癌癥嚇死了。

“癌癥最根本的原因是恐懼”——害怕自己不夠優秀,害怕失去,害怕被傷害,害怕傷害別人,害怕長期死亡。

當妳害怕的時候,妳要麽陷進去,要麽強迫自己去戰鬥,要麽假裝什麽都沒發生。不管是哪壹種,這種強烈的忽視自己身體的感覺,都會消耗每壹個細胞的活力。細胞會進入保護或抵抗模式,從而脫離正常的生長繁殖。

那些經歷過親人去世、事業失敗、婚姻破裂等人生重大創傷的人,如果不及時調整心態,就會成為癌癥的高危人群。所有的腫瘤都是恐懼在細胞上的表現。

無論是物質上還是情感上,妳都是自己生存環境的創造者,是妳體內細胞生存環境的創造者。這就像是選擇澆灌壹棵枯萎的植物的根,還是為它的落葉感到悲傷,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以上是《癌癥不是病》這本書的精髓。不知道妳看完會有什麽感受。說說我的收獲吧。

首先,我對可怕的癌癥有了全新的認識:由於體內內毒素和廢物的堆積,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阻礙,缺氧、得不到足夠營養的細胞不得不變異以適應惡劣的生存環境。

癌癥與其說是壹種疾病,不如說是我們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是我們長期自愛的結果。癌癥的出現是壹個警告,我們必須改變。

那麽應該如何改變呢?根據書中強調的癌癥形成的原因,我們可以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註意合理的飲食結構,盡量吃天然食物,盡量少吃紅肉,尤其是加工肉類;盡量不吃含反式脂肪的食物,保持身體通暢。

不管妳的工作生活有多忙,每天抽點時間運動,選擇壹種自己喜歡的運動,無論運動量有多大,堅持下去很重要。同時要註意運動時的空氣環境。畢竟我們的細胞需要氧氣,而不是霧霾和尾氣。

像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壹樣,我們離不開陽光。經常沐浴在陽光下不僅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強壯,也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力量和希望。壹顆陽光的心是防治癌癥的唯壹法寶。

癌癥就像溫水煮青蛙,是很多因素的長期積累。這些最終導致癌癥的因素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更加關註自己的健康,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願意這樣做,主動遠離癌癥,我們就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