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蛋白營養價值很高。馬鈴薯塊莖含蛋白質約2%,馬鈴薯幹中蛋白質含量為8% ~ 9%。據研究,馬鈴薯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很高,其質量相當於雞蛋的蛋白質,易於消化吸收,優於其他作物的蛋白質。而且土豆的蛋白質含有18種氨基酸,包括人體無法合成的各種必需氨基酸。
土豆的生長過程:
1.睡眠期
馬鈴薯收獲後,在適宜發芽的環境中長時間不能發芽,屬於生理性自然休眠,是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當匍匐莖頂端停止極性生長,塊莖開始膨大時,塊莖休眠開始。休眠期的長短與塊莖的貯藏、播種後能否及時出苗有關,因而也與產量有關。馬鈴薯的休眠期受貯藏溫度的影響很大。在26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休眠期因品種不同,從1月左右到3個月以上不等。馬鈴薯在0-4攝氏度的溫度下可以長時間保持休眠狀態。馬鈴薯的休眠過程是由酶活性的方向決定的,並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
2.發芽階段
馬鈴薯的生長始於塊莖上芽的萌發。只有當塊莖解除休眠時,芽和幼苗才能明顯生長。發芽期是從發芽到出苗,進行主莖第壹節的生長。萌芽期的生長中心是芽的伸長、生根和匍匐莖的形成。營養和水分主要靠種薯,按莖、葉、根的順序供給。生長的速度和質量取決於馬鈴薯種子和發芽所需的環境條件。因品種休眠特性、栽培季節和技術措施不同,生長時間從1月到數月不等。
3.幼苗期
從出苗到第六片或第八片葉片展平,完成1葉序的生長,稱為“叢樹”,這是主莖的第二個生長階段,也是馬鈴薯的苗期。苗期短,不管是春天還是秋天,都只有半個月。
4.樹木出苗期
從叢生到第十二或十六片葉,早熟品種在第壹花序開花;晚熟品種在第二花序開花,這是馬鈴薯的花期,持續約1個月,這是主莖第三段的生長。主莖在生長期開始急劇上升,約占總高的50%;主莖葉已經全部建好,還有枝幹和枝幹在擴展。根系繼續膨脹,塊莖膨脹到鴿子蛋大小。樹木出苗期有壹個生長中心轉折階段,轉折階段的終點是莖葉幹物質與塊莖幹物質之比達到平衡。
5.馬鈴薯生育期
即塊莖形成期。樹生期完成後,將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在此期間,莖葉生長逐日減少,基葉開始變黃枯萎,植株各部位的有機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迅速膨大,尤其在開花後10天。馬鈴薯結實期的長短由氣候條件、病害和品種成熟度控制,壹般為30-50天。
生長條件:
馬鈴薯喜冷涼,是壹種喜低溫的作物。地下薯塊的形成和生長需要壹個疏松、透氣、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
馬鈴薯對溫度的要求:塊莖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6℃~18℃,當地溫度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5℃~25℃,超過39℃就會停止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