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中層和深層海底生境。
特征:吻部極長,成熟雄魚的下頜短於上頜,無法閉合。眼睛壹般很長,胸鰭、背鰭、臀鰭、尾鰭連在壹起。Labrichthys和Avocettina的椎骨數量在170-220之間;奈米魚有超過750塊椎骨。
其他:全世界有3屬9種,但臺灣省有1屬和1種。俗稱線鰻,之所以叫它,是因為它的體長和鰻魚壹樣細長,但又比鰻魚細,和線壹樣細長。
科名:蛇科,鼬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中層和深層海底生境。
特征:背鰭長於或等於臀鰭,肛門和臀鰭位於胸鰭末端下方。許多物種的鰓上有刺。最大的物種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可以長到2米。
其他:全世界有47屬265,438+08種,但臺灣省已發現5屬7種。該科分布廣泛,在100m至2000m m海底均可發現其蹤跡,在深海中,物種甚至眼睛退化至無或僅有皮瓣痕跡,但均為外貌變化較多的底棲魚類,屬於分布廣泛的壹科。
科名:鯖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眼眶蝶骨,腹鰭1硬棘,軟條6-7;背鰭3-8的硬刺,軟條10-19;臀鰭硬棘2-3,軟條8-12。腹部鱗片有鱗脊。不同物種之間的鱗片差異很大,有些物種有發光體,可長達55厘米。
其他:全世界有8屬44種,但臺灣省有3屬3種。該科魚類分布深度從100 m到1500 m不等,在某些地區(如澳大利亞),該科有壹種魚類資源相當可觀,是重要的捕撈對象,漁獲量甚至可達數百公噸。但臺灣省只捕撈到很少的種類,其魚類資源仍有待開發。
科名:突觸鰓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中層和深層海底生境。
特征:鰓孔位於胸鰭前的身體下方,少數胸鰭退化。椎骨的數量是110-205
其他:全世界* * *屬有9屬30種,目前臺灣省有4屬8種。雖然鰓兩側的鰓孔是分開的,但鰓外的瓣是連在壹起的,稱為兩腮結合。
科名:新蠍蛉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身體扁平,上顎細長,由三塊軟骨組成,沒有下顎。臀鰭起點遠離背鰭。有些物種有發光體。大部分是圓鱗,Solivomer是梳鱗,Scopelengys不是魚鰾,其他都有魚鰾。椎骨數量為29-35個,最大30cm。
其他:全世界* * *屬有3屬6種,但目前臺灣省有1屬3種。這個科的魚和食肉目的魚非常相似,大部分都有發光體。然而,這壹科的魚很大,略帶紅色,可以與食肉動物科的魚區分開來。
科名:Myctophidae科。
地理分布:全世界
深度分布:中層和深層海底生境。
特征:脂質鰭由具有下眼骨的盤狀軟骨支撐。臀鰭的起點在背鰭的下方或稍後方。頭部和身體有壹整排或幾組發光體,只有壹個沒有。大部分是圓鱗,有4個是梳鱗,都是遊動的,椎骨數28-45。
其他:全世界有31屬225種,但目前臺灣省有5屬17種。該科魚類種類繁多,但體型都在5cm左右,是海洋中其他肉食性魚類的重要獵物。許多研究證實,它具有每日垂直洄遊,洄遊距離甚至超過數百米,豐度分布在300-1200m之間,白天最多。夜間最高為10至100 m。
科名:石首魚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牙齒小,鰓耙長。鰓蓋骨鰭數為5-13。許多物種生活在1000米以上的水層..
其他:全世界有17屬95種,但臺灣省有2屬3種。這壹科的特點是頭部和身體的顏色不同,比較常見的種類是黑頭黑頭魚,俗稱油魚。
科名:龍鯨科,紅嘴鯨仿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點:箱形頭,皮膚表面光滑。側線由14-26組垂直感覺孔組成。尾部有3塊軟骨,椎骨數量為24-27塊。
其他:全世界有1屬2種,目前臺灣省地區有1屬1種。此科無鱗,側感孔縱向排列。
科名:鱈科幼魚科
地理分布:全世界
深度分布:底棲生物
特征:背鰭壹至二條為三條,臀鰭壹至二條。下頜必須存在或不存在,如果它有好的牙齒。魚鰾與耳石相連,用來收集聲音。
其他:全世界有18屬87種,臺灣省有3屬5種。該科為底棲魚類,分布於淺海至2500m m,該科魚類的腹面常有發光器,為黑色。
科名:銀眼鯛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無側線,背鰭和臀鰭無棘。背鰭軟條24,臀鰭19-22軟條。腹部有鱗脊。椎骨的數量為20-32個,最長為37厘米。
其他:全世界* * *屬有3屬4種,臺灣省有2屬2種。
科名:泛鯊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鰓孔小,離吻部的距離比離肛門的距離長。鰓骨數量為5,內臟遊離骨數量為6。嘴巴很大,牙齒很小,胸鰭不明顯。
其他:全世界有1屬1種,但目前臺灣省有1屬1種。背面有發光體,沒有垂直遷移。
科名:鹵龍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上頜前部和上頜骨有齒,背鰭在肛門前,有9-13無硬棘的軟條。凹的側線延伸全身,鱗片大的側線孔在身體兩側,大約30個側線鱗片數。
其他:全世界有3屬15種,但目前在臺灣省地區發現1屬1種。
科名:火魚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眼睛小或退化成圓盤狀。無幽門脫垂,背鰭軟條8-16,臀鰭軟條7-19,胸鰭軟條9-24。鰓骨數量為8-17,椎骨數量為44-80。其中,18種有延伸。
長胸鰭,腹鰭,尾鰭。
其他:全世界* * *屬有6屬29種,但目前臺灣省有1屬2種。這壹科的魚屬於底棲魚類,它們會立在海底,腹鰭和尾鰭伸出,呈三角形,所以有另壹個俗稱,即三角魚。
科名:有孔蟲
地理分布:除地中海和北冰洋外的其它海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背鰭有1-3個小刺,胸鰭有1個硬刺和6-8個軟條。尾鰭前端有3-4根刺。它有圓形的鱗片,很大但容易脫落。無側線或僅有1-2個側線孔,椎骨數為24-31。
其他:全世界有87種18屬,目前臺灣省地區有1屬和1種。眼睛有壹塊眼眶蝶骨,
姓氏:Notacanth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點:側線兩側凸起,鱗片小,每排至少50個。有些種類的腹鰭有三個針狀鰭。它以底棲動物(如多毛類和腔腸動物)和浮遊甲殼動物為食。雌性數量大於雄性,較大的窄頭幼魚可能屬於這個家族。
其他:全世界有3屬10種,但目前臺灣省地區有1屬1種。
科名:鯨豚科鯨類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表皮無鱗,眼睛小或退化成痕跡。鰓耙3或4,無發光器,僅在肛門周圍,背鰭和臀鰭底部有凹陷組織。椎骨的數量是38-59。出生時體表顏色為棕色或橙色。
其他:全世界有9屬20種,但目前臺灣地區有1屬和1種。
科名:梭魚科,囊龍。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海底
特征:鯨目動物背鰭有硬刺11-13,部分有毒。然而,這個亞科的特征是側線上有連續的凹槽,身體上有圓形鱗片,下眶脊不明顯。
其他:全世界* * *屬有3屬5種,臺灣省有2屬2種。該科魚類屬於鯨目亞科,而淺水鯨目和俗稱石狗公或石頭魚,由於肉質鮮美,是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而深水鯨目外觀和肉質都不好,沒有經濟價值。
科名:雙翅目牙鮃科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深度分布:海底
特征:大多數物種的兩只眼睛都在身體的左側。鰭沒有硬刺,背鰭的起點在眼睛上方或前方。背鰭和臀鰭不與尾鰭相連,肛門在盲側。蛋黃有壹個小油球,大部分品種都有經濟價值。
其他:全世界有265,438+0屬,65,438+054種,但臺灣省已發現65,438+02屬27種。該科魚類分布廣泛,是淺海區重要的魚類資源之壹。而深海中的物種比較柔軟,容易腐爛,不易保存,食用價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