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貝是軟體動物門的壹種動物,分布於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非的淡水湖、河流和池塘中。它們過濾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機顆粒,它們的肉可以食用。它們也適合作為魚和家禽的餌料和家禽家畜的飼料,具有壹定的養殖價值。我們來看看貽貝養殖技術視頻吧!
在自然環境中,貽貝壹般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和溪流等泥濘、沙質或礫石中。冬春寒冷時,用斧足挖泥沼,使蚌體部分浸沒在泥沙中,前腹緣向下,後緣向上。只有殼的後邊緣露出來供呼吸和進食。在炎熱的天氣裏,它們大部分都暴露在泥漿外面。無齒蚌壹般生活在底部渾濁、pH值為5 ~ 9的靜水中或流動緩慢的肥水中。
貽貝吃什麽食物?
貽貝的食物主要是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和有機碎屑,如輪蟲、鞭毛蟲、綠藻、柵藻、舟形藻、甲藻、四方藻、紡錘形矽藻、枝孢綱、甲殼類和植物葉片等。,而且矽藻容易消化。貽貝不能主動追逐食物,依靠貽貝殼的開合,外套膜內纖毛和鰓纖毛的擺動引起水流,食物隨水進入貽貝體內。食物隨水進入被毛腔,顆粒沿鰓絲向上運動至鰓基部,再向前運動至唇。被唇選中後,小顆粒進入口中,大顆粒從內鰓邊緣向後移動,在兩鰓交界處進入被膜至後端,兩殼砰然排出體外。據統計,每天流入貽貝體內的水可達40升。
貽貝養殖技術
1.目前貽貝多采用吊養和網箱養殖。有兩種掛法:單掛和串掛在壹條線上養兩只以上的蚌。籠子的數量取決於籠子(網箱、網夾)的大小,壹般以每只文蛤能接觸到籠底為宜。
2.養殖池塘平均每畝有800 ~ 1200個蚌,600 ~ 800個蚌掛出。繁殖密度取決於體重和肥度。水流、水深等物理、化學、生物因素隨著貽貝的大小而增減。
3.貽貝養殖已成為我市漁業綜合開發利用的主要生產內容。在以珍珠養殖為主的池塘中,可適當放養草魚、鯿魚、鯽魚、鱖魚和黃顙魚,並少量放養鰱魚和鱅魚,充分挖掘水體的生產潛力。
貽貝養殖技術
貽貝的飼養管理
1.暫養期的管理:手術結束後,將貽貝暫養在有輕微流水和淡水水質的水中,休整15 ~ 30天。在此期間,壹般不允許掛好後隨意翻身,也不允許離開水面,更不允許開殼檢查,以免影響其身體恢復和珠子的形成。如果水太肥,透明度小於30厘米,要采取措施降低肥度。壹個月後,對臨時養殖水域的貽貝進行檢查,發現死亡的貽貝被及時移走,隨後再次吊至珍珠養殖水域。
2.加強水質管理:在沒有自來水的封閉靜水中養貽貝,遇到高溫、淺水、低壓後會缺氧而死。因此,要及時補充水分,換水或保持水的新鮮和富氧,以免貽貝和珍珠在缺氧狀態下生長緩慢。
3.調整提升深度:根據水位、水溫和季節變化,及時調整珍珠蚌的提升深度。冬夏季節宜吊深(水面下40 ~ 60 cm),春秋季節可吊淺(水面下15 ~ 20 cm)。
4.好好給水施肥:如果珍珠池水質稀薄,要及時施肥。肥料可以是有機肥,也可以是化肥,或者兩者兼施。野雞鴨禽有機肥比較好。使用前應加入1生石灰,發酵分解後再使用。肥料主要是尿素和過磷酸鈣(用量比為1:2或1:3)。兩種肥料加水後混合噴灑,做到多次數、少用量、少施、勤施。壹般尿素每畝1斤。也可以潑豆漿(飼料和肥料)。同時施鈣肥(生石灰),低PH值時多施,高PH值時少施。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0米左右。
5.去除附著物:養殖的珍珠蚌吊放壹段時間後,大量附著的淤泥和生物(如藻類、淡水海綿、彈尾蟲等。)常附著在網箱、網袋和蚌體上,影響養殖珍珠蚌的生長,必須定期清理。4月至10每隔壹個月沖洗壹次。
6.養殖設施的維護:在養殖過程中,對損壞的養殖設施要及時修復,避免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