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賈諾特等人從中草藥中得來的,統稱為“常山堿”。其結構在1949中得到確認,並通過合成得到進壹步證明。裏面有兩個互變異構體,穩定的是(B)。鉤吻素C的毒理作用與圖得寧相似。中毒的兔子呼吸減慢,尖叫和肌肉抽搐,導致馬錢子堿樣抽搐。3-5 mg/kg劑量對家兔有輕微催眠作用。無擴瞳作用,但可引起流淚和眼球充血。0.1.5 mg/kg可使青蛙安靜,呼吸困難,癱瘓,4小時內死亡。最近國外報道了其抗腫瘤活性。明膠丁最初由趙成軒從美國鉤吻中提取,命名為“鉤吻素”。也是劉等人於1961從中國鉤吻屬植物中獲得的。最近,金等人證實了它的結構,它實際上是壹個已知的化合物,9庫脒。家兔靜脈註射0.5mg/kg鹽酸半胱氨酸後,安靜、顫抖、運動障礙、四肢無力、呼吸緩慢而間歇,最後恢復正常。0.7mg/kg時,上述癥狀加重,50分鐘內可因呼吸抑制而死亡[8]。明膠是中國鉤吻中含量最高的成分。雖然有壹定毒性,但不足以代表原植物的毒性。皮下註射鹽酸鉤吻素0.3-0.7 mg/kg後,小鼠在65438±00分鐘內出現躁動,繼而出現全身性嚴重強直性驚厥,最後死於呼吸衰竭。死後,心臟還在顫動。靜脈註射5.9mg/kg鹽酸使家兔安靜、下垂、四肢外展、呼吸緩慢。家兔註射數倍於上述劑量時,可立即產生強直性驚厥,在65438±0分鐘內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在所有劑量下都沒有瞳孔擴張和瞳孔收縮。將0.3-0.5毫克/公斤的其鹽酸鹽註入蛙的淋巴道,產生強烈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繼而反射亢進,後腿僵硬,最後因呼吸抑制而死亡。1931年,趙承拓從中國的鉤吻中分離出壹種不純的無定形產物,命名為鉤吻。是鉤吻中活性較強的毒性成分,引起的中毒癥狀與原植物基本相似。家兔靜脈註射鹽酸鉤吻素0.7mg/kg,在65,438+00分鐘內產生緩慢的陣發性呼吸和頭部震顫,隨後出現角弓倒置的驚厥,伴有尖叫、呼吸困難、雙耳發紺、瞳孔散大,50分鐘後死於呼吸衰竭。劑量為0.26mg/kg時,可產生與上述相同的中毒癥狀,但可在40分鐘內恢復。將其鹽酸鹽0.1.4 mg/kg註射入蛙淋巴束,20分鐘內逐漸出現中樞抑制癥狀,呼吸減慢,頭和四肢顫抖。中毒初期對各種反射的敏感性逐漸增強,之後逐漸減弱,3小時後全身麻痹。對動物的運動神經末梢有箭毒樣作用。明膠是壹種水溶性生物堿,其結構尚未確定。小鼠腹腔註射鉤吻素150-250mg/kg,10-25分鐘後出現肌無力,對呼吸神經有明顯抑制作用。當劑量超過250mg/kg時,小鼠出現興奮、垂尾、四肢外展等癥狀,30分鐘內因呼吸抑制而死亡。鉤吻素沒有箭毒樣作用[8]。美洲鉤吻又名黃素馨,分布在美國東南部,也是有毒的。人的中毒癥狀包括復視、瞳孔放大和失去調節能力、下顎下垂、脈搏和呼吸緩慢以及體溫過低。上述中毒癥狀壹般在半小時內出現,有的甚至立即出現,壹般死於呼吸中樞麻痹。它的根和莖被當地用作解痙和止痛的藥。已分離出10種生物堿和鉤吻酸,分別為鉤吻酸A、n 1-甲氧基鉤吻酸A、鉤吻堿B、14-羥基鉤吻堿[42]、鉤吻堿(油性)、鉤吻堿、鉤吻堿[16]和鉤吻堿(Gelsemine)。在這些成分中,毒性最大的是鉤吻素B,對動物的最小致死量為:大鼠0.1-0.12 mg/kg,兔0.05-0.06 mg/kg,犬0.05-0.10 mg/kg。中毒的主要癥狀是呼吸抑制和驚厥。1-2小時後可死於呼吸衰竭,死後心臟仍能保持跳動30-60秒。鉤吻素B能明顯抑制腦和脊髓的運動神經元,導致全身肌肉無力,眼瞼下垂,頭下垂,四肢無力。可通過不同途徑引起大鼠、兔、貓、狗、猴等動物肌肉無力。例如,在0.01 mg/kg的劑量下,猴子可出現頭部下垂和眼瞼下垂。劑量為0.03毫克/千克時出現運動障礙;0.05 mg/kg時出現驚厥,2小時後恢復正常。對迷走神經和周圍神經沒有影響。對循環系統也無明顯影響,小劑量時僅增加脈率,大劑量時血壓下降,心室顫動主要由心臟抑制引起。其對呼吸的抑制作用不是中樞性的,而是由於支配呼吸肌的脊髓神經元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