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歷法家,把二十四節氣分為節氣和中氣,節、中相間排列。其中單數的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雙數的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農歷以12個中氣分別作為12個月的標誌,即各個月都有壹定的中氣,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等等。
農歷的閏月在古代有過不同的安排方法,但從漢代開始逐漸形成了壹個置閏法,把不包含中氣的月稱作上壹個月的閏月。前邊剛剛說過,每月都有壹定的中氣相對應,怎麽又出現了不包含中氣的月呢?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因為壹個回歸年中有二十四個節氣,這就意味著節氣與節氣或者中氣與中氣之間平均為(365.2422÷12=)304368日,而壹個朔望月為29.5306日,這二者之間相差將近壹日,所以中氣(節氣也壹樣)在農歷月中的日期,每個月就向後推遲近壹日。這樣天長日久,總會出現中氣趕到月末的現象,那麽接下去的壹個月就必然沒有中氣而剩下壹個節氣了。於是,這個沒有中氣的月就被稱作這壹年的閏月,而且把它叫上個月的名稱,只是要在“幾月”的前面再加壹個“閏”字。比如1979年(農歷是己未年)前七個月的中氣日期是:這裏的閏六月就沒有中氣,只有壹個節氣——立秋。
農歷之所以將沒有中氣的月作為閏月,只要做壹個簡單的運算,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原來19個回歸年中分別有(19×12=)228個節氣和中氣,又農歷在19個年頭中有(19×12+7=)235個朔望月,顯然會有7個月沒有中氣,7個月沒有節氣,這樣把7個沒有中氣的月作為閏月就是很自然的了。
十九年七閏法,閏月壹般安排在第3,5,8,11,14,16,19年,其中相隔的年數為3,2,3,3,3,2,3年,比如1979~1998年相應的農歷年的19年中閏月就是這樣安排的。但也有其他的排列。按此規律,我們可以推知閏年的大概情況,比如1974年的農歷年為閏年,那麽19年前的1955,1936……19年後的1993,2017……也是閏年。但閏月的名稱並不相同,要按上述原則去精密計算。
二月壹次;三月三次;四月六次;五月五次;六月四次;七月三次;八月三次;九月壹次;十月壹次;十壹月、十二月、正月壹次不閏。這個閏月情況說明,閏四、五、六月的次數最多,其他月較少,而十壹、十二和正月壹次不閏,這是什麽道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再談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
眾所周知,地球繞太陽的運動軌道是略扁的橢圓形,太陽並不在這個橢圓的中心,而是處在其中的壹個焦點上,所以地球在圍繞太陽運轉的過程中,有時距離太陽近些,有時又遠些。距太陽最近的壹點叫“近日點”,最遠的壹點叫“遠日點”,地球愈接近近日點,運動速度就愈大,相反就愈小。這樣地球在它的軌道上雖然轉過了相同的角度(15度),但所用的時間卻是不相同的。比如從春分到秋分需要186天多,顯然這期間兩個中氣之間的日數,都超過了前邊講的平均數(304368日)。尤其是從夏至到小暑,地球正在遠日點附近,速度最慢,兩個中氣的間隔達到最大(3145日),所以在這段時期及其前後的歷月中,不包含中氣的機會就多,這就是閏四、五、六月次數最多的原因。地球從秋分運動到第二年春分只需要179天,這段時期內,除秋分到霜降之間兩個中氣的時間間隔為30.38日以外,其他的只不過29天多壹些,所以置閏的機會自然就會少壹些。而地球在冬至點前後運動最快,兩個中氣的間隔就更小壹些,結果使得十壹月、十二月、正月總是含有兩氣,有時甚至出現壹個月包含三氣的現象。比如農歷辛醜年(公歷1961年)的十二月就含有三氣,庚申年(公歷1980年)的十壹月也含有三氣,這就是十壹、十二和正月不閏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