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也稱為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龍舟節、正陽節和天中節,在農歷五月初五慶祝。關於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民間有很多說法。最常見的三種說法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曹娥、伍子胥和屈原。
浙江流行的說法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
《後漢書·女媧傳》是這樣記載的:“孝敬曹娥者,必記上虞人。徐旭神父,會串歌,給女巫許願。漢安二年五月五日,姜在盂縣舞迎神,溺死,不得留人。14歲那年,她在河邊嚎啕大哭,她日夜不停地哭。十天裏有七天,她投河自盡了。到了元嘉元年,郡長還埋在江南路旁邊,是碑。"
曹娥,東漢時期浙江紹興上虞人。她的父親是壹個專門供奉祭品的女巫。可惜父親淹死在河裏,屍體好幾天不見蹤影。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在河邊日夜哭泣。七天後,她也死在了河裏。
因為她是孝順的典範,所以廣為流傳。
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後人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並在每年5月5日劃龍舟比賽作為紀念。
也有傳言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籍楚國,他的父親和哥哥都被楚王殺死了。為了報仇,伍子胥去吳國幫助吳伐楚,最後打敗了楚國,報了殺父之仇。
何璐王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夫差聽信謠言,逼迫伍子胥自殺,並把伍子胥的屍體用皮革包裹起來,於五月五日扔到河裏。所以5月5日也被稱為伍子胥紀念日。
民間傳說,伍子胥死後,天帝憐憫他的忠心卻被冤死,因此封他為錢塘江潮神。《曹娥碑》上說:“五月五日迎吳軍”。
最流行的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者,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當時是楚國的大臣,很受楚懷王的器重,但也引起了同僚們的嫉妒。他們在楚懷王和他的繼任者青香國王面前誹謗屈原,最後他在奸詐小人的迫害下被疏遠和流放。
楚國被秦國攻破後,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絕望,於是悲憤交加,抱著滿滿的石頭投汨羅江自盡。
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自盡,楚國把這壹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民間傳說,而且據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不管是為了紀念誰,都表達了人們對他們的尊敬和敬仰。
端午節是什麽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為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落舉行的圖騰節。百越地區春秋以前,習慣在農歷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的形式舉行圖騰祭。後來因為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的詩人屈原在那天用壹塊巨石投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了樹立忠君愛國的標簽,就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在壹些地區,伍子胥和曹娥也被紀念。
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民間節日。自古以來就有劃龍舟、吃粽子等節日。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批準將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成為中國第壹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端午節的民歌
五月五日,麥子熟了,包粽子過端午節。五月,有午後的陽光,餃子油條泡雄黃。五月初五,端午節後,掛香囊,插艾草,家家戶戶都要祭祖。五月五日,端午節過後,畫個王,喝雄黃,大家壹起過端午節。5月5日,端午節在歡樂和鼓勵中慶祝。五月五日下午,屈原騎著艾虎。手持菖蒲劍,驅魔回地獄。5月5日,是端陽。門口都是香。吃粽子撒糖。龍舟快樂啟航。五壹天氣熱,放下鋤頭休息壹下吧。山很涼,楊梅紅在流血。五月五日,端午節,提著竹籃入谷。百草香在溪邊,最香的是菖蒲。吃了雄黃酒,毒蛇遊得遠。重五草湯,洗去傷痕。吃麥吃麥,快速學單詞。吃五個雞蛋,做壹個生雞蛋。吃大蒜,讀書,做官。粽子是香的,香的廚房。艾葉清香撲鼻。桃枝插在柵裏,出門就能看到麥子黃了。太陽在這裏,太陽在那裏,到處都是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