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找人幫我找消息介紹圍屋的歷史背景和作用
解析:
“客家”原是當地土著居民對客居的外來戶的稱呼。“客”與“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對的,外來的人住得久了,慢慢變成老客,最後終於反客為主。客家人在舉家遷徙的過程中既保持了原籍優良的居住傳統,又融合了當地新的生活氣息,這使得他們有了由守反攻的資本。
圍屋 客家人的堡壘
贛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個縣市區,面積大約有3.96萬平方公裏,人口達790萬。贛南客家民居年代久遠,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現存的民居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廳屋組合式”民居和“圍屋”民居。
圍屋是贛南客家名居的壹個典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圍屋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往往壹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裏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壹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墻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壹層。外墻上壹般不設窗,僅在頂層墻上設有壹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壹至兩口水井。
圍屋的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墻體大多采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壹厚的外皮墻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墻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警戒和打擊已進入墻根或瓦面上的敵人。
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了防衛萬無壹失的特點,故壹般在板門之後,還設有壹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後,還設有壹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壹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圍屋的外墻高大厚實,沒有窗戶,只有對外射擊的槍眼。圍屋四周有象碉堡壹樣的角樓。贛南的客家人壹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壹棟房子為“屋”,壹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壹起便組合成了壹幢大房子,這種構建實質上脫胎於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來的“燕侶比翼”
在眾多的圍屋中,龍南“燕翼圍”是贛南客家圍屋中最高的壹座。明末清初,粵贛邊境的楊村時有戰火。家道殷實的賴福之和弟弟上贈、上球,奉祖輩之囑外出避難。他們的第壹選擇是位於黃塘高圍的親戚家,豈料對方無義,竟然殺害了前去探問的人。兄弟們只好改奔黃牛石避亂。待事息返鄉,看到滿目瘡痍的家鄉,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圍屋的構想。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這個浩大的工程正式開始,在之後的27年間,燕翼圍不斷壯大,最終修建完成。竣工後的圍屋呈方形,四層高15米,長42米,寬32米。建築總面積1344平方米,***有136房間。圍屋的功能區分配非常清晰,壹層為膳食處,二三層為居室,四層則是用於戰略防禦的戰樓,***有58個槍眼。圍門有三層,門口有壹生活用井,圍內有兩口暗井(平時以土埋之),壹為水井,另壹為糧庫井。因為高大易守,可閉關自守壹年不出圍,而有“高守圍”之稱。公元1849,當時的府臺大人周玉衡應邀來圍屋做客,看到圍屋主人相敬如賓、便題字“燕翼圍”取“舉案齊眉,燕侶比翼”之意。圍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稱呼。
比出來的關西圍
關西圍是贛南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圍屋。它的開基祖是徐名均,俗稱徐老四。因為姐姐嫁入燕翼圍而有機會常常去那裏做客。看到雄偉的燕翼圍,爭強好勝的他便暗暗決心有朝壹日要蓋壹座超越它的圍屋。
他天資聰慧,在姐夫的資助下,木材生意日漸興隆。而後來偶然得到的壹塊免稅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歸附在他的“西昌”門下,他也因此財源滾滾,為西關圍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座圍屋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圍墻高九米,厚兩米,占地面積約為壹萬平方米。圍屋四角各建有壹座15米高的炮樓。整體結構如同巨大的“回”字,***有主房124間。
照壁的後面是圍主徐老四修的戲院。傳說每次開戲,他的大夫人誥贈五品宜人的賴氏便沈醉其中,此時徐老四邊從西門溜出,與他的另兩位張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賞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資料顯示,客家人構築的圍屋,源於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築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戰結合的習慣,就源於那個時代。圍屋幾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圍屋,但住在圍屋裏的,壹定是客家人。
贛南史稱“南撫百越,北望中洲,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沖”。唐末五代時,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外來移民已遠遠超過原有的土著居民,從而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結構,於是,在此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中,慢慢地孕育出壹個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圍屋裏的客家人,過著壹種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是壹種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漢族的傳統生活。在壹個大圍屋裏,常常住著幾百甚至上千的人,他們同姓、同宗,有的還是同壹祖先的直系血緣後代。當圍屋容納不下時,長子的壹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兒子則分出去再蓋新屋。
客家文化壹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壹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客家人由於是遷徙才尋覓到安家的處所,所以勤奮、勇敢、智慧、與環境做鬥爭,是他們的品質。經過無數歲月的積澱,他們終於開創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他們在各自的陣營裏發揮著驚人的創造力。
歷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遷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的偏遠荒蠻地區而轉移的。壹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終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註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並以***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壹起;另壹方面,他們又善於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TIPS:
客家先民的6個“移民”時期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1.秦始皇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2.東晉時期 東晉“五胡亂華”時期,壹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遊兩岸,其中壹部分人口流入贛南。
3.唐末黃巢起義 安史之亂迫使大量中原 *** 南逃,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 *** 逃入閩粵贛區。
4.宋南渡時期 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壹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壹帶,另壹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
5.明末清初時期 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壹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
6.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時期,為避戰亂壹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