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閱讀畫面理解繞口令的內容。
2.感受繞口令的文學語匯與形式特點。
3.感受畫面簡潔生動的美。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知道繞口令中象聲詞運用的趣味性。
重點難點:
感受繞口令的文學語匯與形式特點。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蒸籠》。 2.CD:《蒸籠》。 3.教學電子資源:《蒸籠》。 4.兒歌示意圖附
活動過程:
壹、展示教學電子資源中的圖片,引出兒歌。
1.這是什麽?它有什麽用?妳們在哪裏見過它?
2.這三個物品有什麽***同點(都已“籠”字結尾)
3.如果把“蒸籠燈籠雞籠”放在壹起快速地念三遍,誰願意來試壹試?
二、請幼兒閱讀幼兒用書,引導他們從畫面理解兒歌內容,感受畫面的簡潔生動。
1.這幅畫;裏有幾個人物?他們的穿衣打扮像哪裏的人?
2.上面的兩個人在幹嘛?下面的那壹位呢?
3.這幅畫是用什麽方法畫的?妳們畫人的時候用過這種方法嗎?
三、教師念兒歌2—3遍,請幼兒欣賞,然後出示示意圖請他們跟學。
1.這首兒歌裏有幾個稱謂(妳、我、他)
2.我是做什麽的?妳是做什麽的?他是做什麽的?
3.做蒸籠的不做什麽?做燈籠的不做什麽?做雞籠的不做什麽?
4.這個示意圖上的箭頭是什麽意思?我們念的時候按照什麽順序來念?
四、組織幼兒通過遊戲聯系兒歌,感受繞口令的詼諧幽默。
遊戲規則:請壹位幼兒扮演做蒸籠的,他開始念前兩句“我做蒸籠、妳做燈籠、他做的雞籠,做蒸籠的不做雞籠和燈籠”,壹邊念壹邊隨機指派另外兩位幼兒扮演做燈籠和雞籠的,被指派到的幼兒接著按各自角色念出“做燈籠的不做雞籠和蒸籠”“做雞籠的也不做蒸籠和燈籠”。每位小朋友都要集中註意力,說不定妳就被指派了,如果妳是“做蒸籠”的應該怎麽說?如果妳是“雞籠”的.應該怎麽說?
活動反思:
在設計活動的時候覺得這首兒歌有點繞口,壹直擔心孩子們學不會。因此在教授之前,我請孩子們觀察圖片,認識蒸籠、燈籠和雞籠,並讓孩子們認識做蒸籠的人、做燈籠的人和做雞籠的人,和孩子們明確賣包子的人是不會去賣燈籠和小雞的(也就是“做蒸籠的不做燈籠和雞籠”),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做燈籠的不做雞籠和蒸籠”“做雞籠的也不做蒸籠和燈籠”,孩子們壹下子就理解並學會看圖念兒歌了。為了加深孩子們的印象,我還將圖片撤掉,讓孩子憑記憶念兒歌;還和他們壹起玩遊戲,給孩子們單獨念兒歌的機會;最後將音樂帶入遊戲中,隨著兒歌的拍子、節奏,孩子們歡快地做起遊戲來,活動最後除了個別孩子不會做以外,其他的孩子都能把這首繞口的兒歌念出來。
小百科:蒸籠起源於漢代,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壹朵奇葩,其中竹蒸籠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飲譽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