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地大物博孕育出來的美味,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接受的。人的性格千差萬別,對食物的喜好也是五花八門。很多本地人以美食為榮,但在外地人眼裏卻不然。
以江蘇為例,老俞總結了四道當地人非常喜歡的菜。但這四道菜在外人眼裏可能會變成“四怪菜”,不敢下咽。
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有壹個縣叫灌雲。提起這個縣城,自然會想到當地的壹道名菜,叫做“豆丹”。
至於為什麽能成為名菜,我們可以這麽看:
1,豆丹是什麽菜?
豆丹的原料是壹種叫豆丹的蟲子,是豆蛾的幼蟲。更準確地說,灌雲縣的豆丹是豆豆蛾的5齡幼蟲。
它看起來像壹只小蠶幼蟲,身體呈長圓柱形,表面呈亮綠色,有密集的小顆粒。
或許,從“豆丹”蟲本身來說,這道菜已經足夠出名了。這就好比山東人喜歡吃蠶蛹、蜂蛹、蟬猴,是壹個道理。
2.豆丹的味道。
豆丹做成菜以後,味道可以說是絕對的美!吃在嘴裏,有壹種豆香味,口感細膩爽滑,鮮香非常濃郁。
可以說,外人第壹眼看到豆丹,以為是蟲子,不敢吞下去。但壹旦嘗過,很少有人會拒絕,對它的味道贊不絕口,深深著迷。
3,豆丹的價值。
營養價值:豆丹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食品,營養超級豐富。
經濟價值:當地人經常拿豆丹和長江刀魚比較,因為第壹季豆丹能賣到幾千元壹斤,價格很貴。
夏天到了,是豆丹生長的季節。這個時候豆丹是最便宜的時候。如果有幸遇到,壹定要嘗壹嘗!
如果豆丹還能嘗到真正的美食,那麽《春潮湧動》絕對是壹個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不要只聽名字,因為菜名“春潮湧動”很有詩意。
這道菜的原料是“蛆”!雖然是人工飼養的蛆蟲,但光聽名字就足以讓人食欲不振。
不過在江蘇海安,這道菜很有名。當地人把蛆在油鍋裏炸透,然後撒上鹽和胡椒或其他調料調味。吃在嘴裏不僅口感酥脆,而且聞起來很香。
所以《春潮湧動》可以直接用“炸蛆”來形容。然而,美麗的名字給這道菜披上了華麗的外衣,讓它更有魅力,更有食欲。
湯是江蘇省徐州市的壹道美食,具體來說應該是早餐。只是這個名字真的很考驗老余的文化功底,我真的不知道怎麽念成這樣。
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這道名菜叫“沙湯”,主要來源於乾隆年間的壹個小故事。據說乾隆南巡途中經過此地,嘗過這種湯。他覺得很好喝,問:“這是什麽湯?”賣湯的順便回答:“皇上說得對,這是什麽湯。”所以這個“沙”壹直流傳至今。
它是以母雞燉的雞湯為基礎,再加入多種材料,如谷物、胡椒、綠豆等。,以至於肉眼看不出裏面放了什麽成分。味道也很獨特,以鮮辣為主,精品下的味道很有層次感,很豐富。
也許這個湯曾經只是壹個不為人知的名字,沒有具體的名字。皇帝壹問,賣湯人的名字就脫口而出。可能是這個湯的成分太多,很難分辨是什麽湯,所以直接叫沙湯。
但不管怎樣,這湯真的很好喝。所以,如果有幸去江蘇徐州,壹定不能以貌取人。因為這碗湯賣的不好,我失去了壹次品嘗美食的機會。
南京有壹種湯叫“菊花腦雞蛋湯”,非常適合夏天喝。但是,先聽名字,感覺很奇怪!菊花腦?是菊花的腦子嗎?
其實菊花腦是壹種植物的名字。它屬於菊科,菊腦只是它的名字,看起來像芹菜葉。在江蘇省,這種叫菊花腦的植物很常見,是當地餐桌上常見的食物。
其實這只能算壹個“怪”,至於另壹個怪,就要從“蛋”說起了。
我們通常用雞蛋做蛋花湯。但是菊花腦雞蛋湯用鴨蛋代替雞蛋。除了南京人喜歡吃鴨蛋,這也是來自鴨蛋本身。
鴨蛋性涼,菊花腦有清涼、清火、防暑、退燒的作用。所以兩者結合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超級火。因此,這種湯在夏天很受當地人的歡迎。
至於鴨蛋的腥味,菊腦正好可以消除。所以,我們認為“奇怪”的吃法,在當地人眼裏也是正常的。
其實這些菜之所以“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同地區飲食文化的差異。而且我並不排斥這種差異,我還是有壹種欣賞的心態去接受這些對我這個外國人來說很新奇的食物。
除了上面列舉的四道菜,江蘇其實還有很多“怪”菜。比如八腳油條,地菜,紅燒雞屁股,等等。
只是這些菜對老余來說並不是很“陌生”,因為這些炒的菜沒有很特別的地域限制,在其他地區都可以吃到。像燒雞的屁股,我吃過很多次。不知道大家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