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中稱之為高麗國的,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高麗(西元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 王氏高麗, 是朝鮮半島封建王朝之壹。918年後高句麗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麗國,定都於自己的家鄉開京(即今朝鮮開城)。1392年被朝鮮王朝所取代。 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高麗的英文名“Goryeo”源於高句麗的英文名“Goguryeo”。 而韓國的英文名“Korea”是高麗英文名“Goryeo”的變形。 佛教是高麗王朝的國教。歷經16年時間雕刻成的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壹。高麗王朝青瓷制作手藝精湛。另外,“高麗同時也是最早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的國家”的說法是錯誤的! 編輯本段歷史 9世紀以後,新羅王朝日益腐朽,再加上貴族叛亂和農民起義,國家統治機構趨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團乘機擴張勢力範圍。公元900年,土豪家庭出身的裨將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羅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後百濟國。 904年新羅王室庶子弓裔在鐵圓(今江原道鐵原)自稱為王,建立了後高句麗國。衰落的新羅、後百濟和後高句麗國三國鼎立時期,成為韓國歷史上所謂的“後三國”。 建國 弓裔稱王建國後,王建從其父投弓裔,獻松嶽郡(京畿道開城),弓裔即以王建為松嶽城主。918年,弓裔的部將王建以弓裔行為不軌和濫用權力而推翻了他,並尋求和得到了地主和商人們的支持(此時地主和商人的政治和經濟勢力都已遠遠勝過新羅政府 ),自己稱王,改國號為“高麗”。 王建立國後,采取了敵對後百濟,但與新羅友好的策略。 935年合並新羅,936年吞並後百濟。 統壹朝鮮後三國後,王建自封天子,遷都於自己的家鄉松嶽,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 政治、經濟等制度 高麗王朝成立後,采用了皇室制度。首都被稱為“皇都”;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國王的命令稱為“詔”;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後”。與中國不同的是高麗國王被稱為“大王”,“陛下”和“海東天子”。 1275年高麗向元朝稱臣後,這些稱呼被禁止使用。 高麗王朝公布法律廢除奴婢制度,進行土地改革頒行田柴科制度。 並建立科舉制度,任命地方官員。從而有效地消弱地方地主勢力,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 高麗契丹戰爭 契丹926年滅了渤海國後,高麗太祖吸納渤海遺民並打算北伐。為了防止高麗與宋的聯合抗遼, 942年,契丹送給高麗50匹駱駝, 但遭高麗太祖拒絕。 契丹來使被放逐到孤島,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以後的高麗國王都對契丹采取敵對的政策。993年,80萬契丹大軍從遼出發,越過鴨綠江大舉入侵高麗西北部。高麗軍隊與契丹在鳳山郡展開激烈的鬥爭。最終將契丹大軍控制在清川江。 見識高麗的反侵的迅速和堅決,契丹意識到以武力征服朝鮮半島的代價將是巨大的。於是契丹開始與高麗進行談判。在高麗同意斷絕與宋的聯盟後,契丹撤退,並將鴨綠江以東土地贈送給高麗。 雙方建立了友好的睦鄰關系。1009年高麗發生軍變。抗遼大將康肇殺死穆宗,擁立顯宗為王。 契丹趁機以為穆宗報仇為由,發動40萬大軍再次入侵高麗。康肇率軍奮力抵抗,但最終不敵契丹而戰死沙場。顯宗逃離皇城。契丹占領開城後,由於戰線拉的太長擔心會受到高麗反擊,開始撤退。高麗趁勢反攻,給予契丹沈重打擊。1018年,契丹派10萬大軍卷土重來。但不敵高麗軍隊,幾乎全軍覆滅。雙方之後談和,以後契丹再也沒敢入侵高麗。 高麗蒙古戰爭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高麗皇氏從松都(今開城)遷往江華島,其後蒙古數征高麗,進行擄掠,但仍對江華島沒有辦法。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元朝軍隊至1273年。高麗內部對蒙古的入侵存在兩派。文派反對與蒙古交戰,而以崔氏家族為首的武派則堅持繼續抗蒙。1258年崔氏政權首領被文派殺害後,蒙古與高麗達成和平協議。高麗成為蒙古帝國潘屬。蒙古同意保留高麗的國家主權和傳統文化。高麗君主從忠烈王開始娶蒙古公主為妻,高麗君主繼承人按照約定,必須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成人後,方可回高麗。 滅亡 1388年,高麗禑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 [中] 高麗 [韓] [英] Corea 高麗〔918-1392〕,簡稱麗,是亞洲中世紀時壹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的王國(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湣王回復獨立。 13世紀至14世紀時曾向元朝稱臣,被元朝劃為行省之壹,全稱為“征東行中書省”,直到元朝滅亡為止。為免與高句麗混淆,在中國大陸又稱之為王氏高麗。 9世紀末,同北方的渤海(698—926)並存的後期新羅(670—935),由於農民反對封建殘酷剝削的鬥爭,逐漸衰落下去。在此過程中,西南地區的甄萱和北部地區的弓裔,分別成立了後百濟國(900—936)和泰封國,從而朝鮮半島被分裂成了“後三國”。 後三國各自擴張領土,展開角逐,空前加強封建剝削和壓迫。 在這種情況下,松嶽(開城)地方的大封建勢力、原弓裔的泰封國臣下王建(高麗始祖王)趁弓裔因殘酷暴政喪失民心的機會,918年6月夥同洪儒、裴玄慶、申崇謙、蔔智謙等人發動政變,推翻泰封國,建立了新王朝。國號定名為高麗,定都於開京。 還有當歐洲進入黑暗時代後,高麗人被分為了三個對立的王國: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東南部的Shilla。在中國的幫助下,Shilla於公元七世紀征服了其它兩個王國,後來又消除了以前與中國人的關聯。然而在當地領主的壓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權在公元8、9世紀被分裂。公元十世紀,高麗族人又壹次聯合起來,組成了Koryo,之後,在公元993年,恢復之後的領土,以Amnok河與中國接壤。公元1170年,壹場軍事政變將平民貴族趕下了臺,這壹軍事統治長達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發了壹場30年之久的戰爭。蒙古族經常被他們在中國的戰爭所幹擾,但最終還是積聚了足夠的權力以承擔Koryo與入侵者在1258年達成的和平協議。在蒙古族的領導下,Koryo保留了他們特有的文化,並以壹場旋風式的藝術成就向征服者們展示了自己的優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機構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這些發生在15世紀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國誕生的壹部分。Choson將統治高麗壹直到20世紀。公元1234年,高麗已成為學習和木版印刷技術的重要中心。 歷史 918年後高句麗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推翻弓裔,定都於遷都至自己的家鄉松嶽,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成立後,采用了中土國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稱臣為止。這與後來朝鮮王朝采用比中國低壹級的名稱的諸侯制度區別很大。例如: 首都被稱為“皇都”; 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 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後”,而不是朝鮮王朝的“大妃”。 官制與中原相同,尚書省、中書省、六部、樞密院等。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關系,向遼國稱臣。此後為防入侵,高麗在北方修築了千裏長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1135年西京平壤發生“妙清之亂”,引發全國範圍內的農民暴動。 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國王和王室貴族遷都江華島,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元朝軍隊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麗更改官職爵號,尚書省和中書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禦史臺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朕改為孤,奏改為呈等等。同時廢止了高麗的廟號制度。之後的李氏朝鮮亦繼承了高麗向中原稱臣之後的官職及習慣。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沈陽設置征東行省,幹涉高麗國政。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再設征東行省,這以後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湣王時回復獨立。 1359年紅巾軍侵入高麗。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北元,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