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幹媽陶華碧的創業故事
老幹媽陶華碧的創業故事,她是壹個不折不扣的“草根”創業者。她不識字,沒有財務知識,不知道什麽是現代企業,說話也經常不合邏輯。此外,她很少與媒體打交道。即使媒體去采訪,她也只授權下屬接收。陶華碧,壹個成功的辣椒醬企業家。她把幾塊錢壹瓶的辣椒醬做成和茅臺同名的品牌。她每天賣出1.3萬瓶辣椒醬,年銷售額高達25億,每瓶辣椒醬賺95美分左右。她只在15貸過壹次款,她的財務只有兩個最簡單的賬:進了多少,出了多少;她從15開始就沒有改變過商業交易的規則:壹手交錢,壹手交貨;她不識字,對著自己名字的三個字不停搖頭:“這三個字太難太復雜了。”淩晨3點,從貴陽龍洞堡機場出來,道路兩旁的樹木和建築大部分都消失在夜色中。唯壹還亮著的是壹棟高樓樓頂的三個紅色霓虹燈字“老幹媽”。後面是壹排燈火通明的工廠。這裏每天生產大約654.38+0.3萬瓶辣椒醬,由等候在工廠的卡車拖走,然後迅速送往遍布中國各地的超市和遍布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娃哈哈貴州分公司的壹位渠道經理說:“哪裏有中國人,哪裏就有老幹媽。它最大的意義就是提高中國人對辣椒的接受度和依賴度,改變口味。”貴陽老幹媽風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邦銀告訴理財周報記者,今年老幹媽銷售額預計25億元,凈利潤超過4億元。62歲的陶華碧及其家族擁有老幹媽90%以上的股份,老幹媽是辣椒醬帝國金字塔頂端的女王。165438+10月22日晚,老幹媽總經理謝邦銀、董事長辦公室主任王武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主席授權我們回答壹些問題。"他們特別強調了這壹點。在整個采訪過程中,這兩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非常謹慎,在回答任何有關陶華碧的私人問題之前,他們總是三思而行。,“那這些窮學生去哪吃飯?”陶華碧將註銷貧困家庭學生欠下的所有餐費。“我的印象是,她只要遇到錢不夠的學生,體重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多。”20歲時,陶華碧嫁給了貴州206地質隊的壹名地質勘查員,但沒過幾年,丈夫就因病去世了。在丈夫重病期間,陶華碧去了南方工作。她吃不慣外面的食物,就從家裏帶了很多辣椒來做辣椒醬和拌飯。經過不斷的勾兌,她做出了“好吃”的辣椒醬,也就是老幹媽現在還在用的配方。丈夫去世後,沒有收入的陶華碧開始在晚上做米豆腐(桂陽最常見的廉價涼粉),白天用背包背到龍洞堡的幾所學校。由於交通不便,制作米豆腐的原料最近在5公裏外的油榨街就有了。每次需要買原料的時候,她都背著雙肩包,趕最早的公交車去油榨街買。因為當時車少人多,背包又占地方,司機經常不讓她上車,所以她大部分時間都要步行到油榨街。買完材料,她拎著七八十斤重的東西走回龍洞堡。由於常年接觸制作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她的手到了春天還是會脫皮。1989年,陶華碧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貴陽共幹醫院大門外,開了壹家主營涼粉和涼面的“實惠餐館”。“這是壹家餐館,但實際上是她用半截磚、油氈和石棉瓦搭起的‘路邊攤’。餐廳的後墻就是辦公室的墻。”當時餐廳的“老顧客”韓先生,20年後對這家餐廳依然記憶猶新。陶華碧的米豆腐便宜又豐富,吸引了附近幾所中專學校的學生。久而久之,很多學生因為沒錢付賬,欠了很多飯錢。陶華碧了解到,貧困家庭學生欠下的所有餐費都應該壹筆勾銷。“我的印象是,她只要遇到錢不夠的同學,體重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多。”韓先生回憶道。在“實惠飯店”,陶華碧將涼粉與他自己的豆豉和辣醬混合在壹起。吃完涼粉,很多客人甚至買了壹些辣醬帶回家。有些人甚至給她買了辣醬而不是涼粉。後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辣醬卻不夠賣。有壹天中午,陶華碧的辣醬賣完了,沒有客人來吃涼粉。她關了店,看看別人的生意怎麽樣。她走訪了十幾家賣涼粉的餐館和大排檔,發現每家餐館的生意都很紅火。陶華碧發現這些餐館都因為同樣的原因在使用她的辣醬。1994年,貴陽修了壹條環城路,曾經偏僻的龍洞堡成了貴陽南環路的主幹道,路過的貨車司機越來越多,他們成了“平價酒店”的主要遊客。陶華碧近乎本能的商業智慧第壹次發揮了作用。她開始向司機免費贈送自己做的豆豉、麻辣燙等小吃和調味品,大受歡迎。卡車司機的口頭傳播顯然是最好的廣告形式。“龍洞堡老幹媽辣椒”的名字已經在桂陽不脛而走,許多人甚至從市區開車到商學院大門外的“實惠飯店”購買陶華碧辣椒醬,只為品嘗她的辣椒醬。對於這些來看我們的客人,陶華碧總是邊賣邊送,但漸漸來的人太多了,她覺得“送不出去”。1994 165438+10月,“實惠飯店”更名為“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店”,米豆腐和涼粉不見了,辣椒醬系列產品開始成為這家店的主打產品。雖然調整了產品結構,但店裏的辣椒醬產量還是供不應求。龍洞堡街道辦事處和南明區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幹部開始遊說陶華碧放棄餐館經營,建立壹個生產辣椒醬的工廠,但陶華碧拒絕了。陶華碧的理由很簡單:“如果商店關門了,這些窮學生去哪裏吃飯?”。“每次我們聊到這個話題,她總是這樣說,讓人無法繼續聊下去,每次都哭得壹塌糊塗,”時任龍洞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的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要求陶華碧設廠的呼聲越來越高,以至於他照顧下的學生都參與到了遊說“幹媽”的活動中。1996年8月,陶華碧在南明區雲觀村委會借了兩套房子,開辦了壹家辣椒醬加工廠,品牌叫“老幹媽”。“妳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無論是購買農民的辣椒還是向經銷商出售辣椒醬,陶華碧都將永遠擁有現金。“我從來不欠別人壹分錢,別人也不能欠我壹分錢。”從第壹次買幾十塊錢壹瓶的玻璃瓶,壹直堅持日銷售額過千萬。新成立的辣椒醬加工廠是壹個簡單的手工作坊,只有40多名員工。沒有生產線,所有工序都靠最原始的手工操作。老幹媽的員工回憶,那是壹個當時誰都不想幹的苦差事。手動操作時飛濺的水滴會讓眼睛燙得不停流淚。陶華碧自己做的。她壹手拿著菜刀,兩把刀上下擺動。她嘴裏壹直說:“我把辣椒當蘋果切,壹點都不傷眼睛。小娃娃怕吃苦。”在老板的帶領下,員工們也拿起菜刀切蘋果。陶華碧帶路的代價是肩膀患上了嚴重的肩周炎,10根手指的指甲都因為長期攪拌辣醬而鈣化。很快,陶華碧發現她找不到合適的玻璃瓶來裝辣椒醬。她找到貴陽第二玻璃廠,但當時年產1.8萬噸的貴陽第二玻璃廠,不想照顧這個需求很差的小客戶,拒絕了為她的車間定制玻璃瓶的請求。面對《桂陽》的導演蔔兒,陶華碧開始了她的第壹次“商務談判”:“哪個寶寶生下來就壹個大的,都是慢慢長大的。妳今天不給我壹瓶,我就不去。”經過幾個小時的軟磨硬泡,雙方達成了如下協議:玻璃廠允許她每次用壹個籃子把廠裏的幾十個瓶子挑出來,拎回去用,其余的就免談了。陶華碧滿意地回來了。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份“協議”會成為貴陽玻璃二廠能夠在國企倒閉的狂潮中站穩腳跟,甚至發展壯大的唯壹理由。老幹媽生產規模爆炸式擴張後,重慶、鄭州等地出現了很多大企業。與這些企業相比,貴陽二玻沒有成本和質量優勢,但陶華碧從未削減貴陽二玻的供應份額。目前老幹媽生產的玻璃瓶60%是貴陽玻璃二廠生產的,玻璃二廠四條生產線中有三條24小時為老幹媽運營。雖然作坊時代的老幹媽產量很少,但是龍洞堡周邊的果凍店消化不了。她必須開拓另壹個市場。陶華碧第壹次感受到了管理的壓力。陶華碧用了壹個“愚蠢的方法”:她把辣椒醬裝在壹個籃子裏,穿過街道,把它賣給食堂和路邊商店。起初,食品店和食堂拒絕接受這種鮮為人知的辣椒醬。陶華碧與商家協商,將辣椒醬放在商店和食堂的櫃臺上,出售後再收錢。如果沒有賣出去,就會被退回去。商家願意試用。壹周後,商店和食堂打電話讓她加倍送貨;她讓工作人員加倍,但很快就沒貨了。陶華碧開始擴大生產。她打電話給蔔兒的導演毛立偉,說:“我要1萬瓶現金。”無論是購買農民的辣椒還是向經銷商出售辣椒醬,陶華碧總是現金。“我從來不欠任何人壹分錢,別人也不能欠我壹分錢。”。從第壹次買幾十塊錢壹瓶的玻璃瓶,壹直堅持日銷售額過千萬。“老幹媽”沒有存貨,沒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只有十幾億的現金流。,“這三個字太難太復雜了”,陶華碧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驚人,對財務報表壹竅不通。“老幹媽”只有簡單的賬目,由財務人員念給她聽,她能記住壹兩遍,然後就能心算財務進出的總賬,馬上知道數字是否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