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小雞為什麽非得燉蘑菇?

小雞為什麽非得燉蘑菇?

去過東北的人都知道,

在東北燉菜裏“小雞燉蘑菇”是壹道必不可少的“硬菜”,

特別在比較隆重的場合都能吃到。

東北民間有壹句俗語“姑爺進門,小雞沒魂”。

新姑爺是丈人家的“嬌客”,

特別是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

為了表示對於新姑爺的重視,

招待新姑爺肯定都少不了要殺壹只自家散養的“溜達雞”,

再燴上壹把自己上山采的“榛蘑”或者“滑子蘑”,

用柴火燉上壹個鐘頭,

滿院子都是雞肉和蘑菇水乳交融的香味兒。

壹頓飯吃完,新姑爺算是正式進了門。

壹直以來“小雞燉蘑菇”都被視為是東北的特色菜,

但實際上雞和蘑菇的搭配在全國各地都有呈現。

早在乾隆、光緒、宣統,還有慈禧的禦膳單子上都有“口蘑肥雞”這道菜,

它就是“小雞燉蘑菇”。

像雲南的名菜“竹蓀燉雞”,其實也是“小雞燉蘑菇”的同壹品類。

為什麽雞和蘑菇變成了黃金組合?

我們知道,中國人吃東西不是單純為了解饞或者填飽肚子。

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有“藥食同源”的理念。

吃對食物可以幫助人體保持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

因此任何壹道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菜都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雞肉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食用的肉類,

早在大約4000多年雞就已經被人類成功馴化,

人們對雞的感情很深,甚至十二生肖中就有了雞的壹席之地。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和鳳都是神化的動物,

雞卻是壹種身世不凡的靈禽,例如鳳的形象來源於雞。

《太平禦覽》:“黃帝之時,以鳳為雞。”

傳說雞為日中烏,雞鳴日出,帶來光明,能夠驅逐妖魔鬼怪。

據考,晉董勛《答問禮俗》中說:正月初壹為雞日,正旦畫雞於門。

魏晉時期,雞成了門畫中辟邪鎮妖之物。

南朝宗檁撰《荊楚歲時記》也載有“正月壹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此習俗流傳下來,使在門楣上貼雞成為四川成都壹帶春節的習俗。

而從中醫食療的角度看雞肉能夠溫補、鼓舞心經氣血,善於治療心氣、心血不足的虛損證,

特別是婦女產後喝雞湯的習慣就是為了幫助婦女產後調養。

但是,雞肉性熱,尤其是小公雞,吃完雞肉容易興奮、燥熱,甚至早醒。

所以現在很多孩子多動癥頻發、暴躁,都跟現在的人愛吃壹些炸雞有壹定的關系。

我們中國人特別懂得食物的性質,所以為了能夠補充營養而且不給身體增加負擔,

所以利用食物之間的性質不同進行搭配,互相克制。

菌菇類壹般生長在不見陽光的草叢或者樹蔭下,

所以陰寒之氣比較重,滋陰效果良好,正是中和雞肉熱性的上好選擇。

因此小雞配上蘑菇吃著香,有營養,同時規避了雞肉的燥熱和蘑菇的陰寒。

所以這道經典菜得以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