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的人和事是我們不喜歡和討厭的。我們不是這件事看不慣,就是那個人令我們討厭,我們根據自己的好惡評判壹個人或壹件事,符合我們的標準,我們就接受,不符合我們的觀點,我們就拒絕和排斥。但是,這個人究竟是好是壞,這件事究竟是優還是劣,並不是以我們的好惡來決定的,生活本身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有它自己的法則和規律。我們與其拒絕和排斥我們不喜歡的人和事,不如試著改變我們好惡的態度,把本來反感和討厭的事物以喜歡的方式來接受,妳突然會發覺事物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妳越拒絕和排斥的事物,它不會因為妳的反對和抗拒而消失,而是變本加厲地影響了妳,使妳更加處於焦慮和緊張的狀態。因為當妳拒絕和排斥某種東西的時候,是拒絕和排斥的態度造成了妳精神內部的分裂,是這個態度擾亂了妳,使妳內在沖突和緊張。而妳會以為是那個事物造成的,所以妳更加排斥和拒絕它。
有壹個虔誠的信徒,在湖邊的木屋中禁食祈禱,外面有幾只呱呱叫的牛蛙吵得很兇。他想辦法充耳不聞,因為他很討厭牛蛙的叫聲,可是無奈都不得要領,只好推開窗戶,大吼道:「閉嘴!沒有看到我正在祈禱嗎?」
他吼了壹聲後,牛蛙立刻停止了叫聲。可是,正當他再去祈禱時,池塘裏的蛙聲又響成壹片。他起初非常憤怒,但是他轉念壹想:「為什麼那麼討厭它們呢?說不定牛蛙的叫聲跟我吟唱禱告壹樣,也能討上帝的喜悅。」
當他決定順從這個意念,接受牛蛙的叫聲,很奇怪,牛蛙的叫聲成了非常優美的大合唱彌漫在池塘的周圍,他不但不覺得聲音刺耳,反而覺得這美妙的聲音給寂靜的夜晚增色不少。
只是把內心的排斥和抗拒變為接受,原來吵鬧得令他厭惡的牛蛙聲變成了美妙和諧的大合唱。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態度是接受還是拒絕。妳越是拒絕,牛蛙聲就越是討厭,就讓妳心煩意亂,妳不但沒有改變這個狀態,而是越來越糟糕。這就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牛蛙的叫聲,牛蛙聲無所謂吵鬧還是不吵鬧,在於我們持什麼態度。就好比說,我們去農貿市場買菜,那裏的嘈雜聲是很大的,如果妳采取的是拒絕的態度,壹切聽起來都是那麼刺耳和雜亂,那麼不舒服。如果妳改變妳的態度,全然地接受,那妳就能從嘈雜和喧鬧中聽出它的和諧和美妙。這是因為妳接受它的時候,妳的內心產生了變化,原來內心是沖突的、分裂的、矛盾的,現在轉化成和諧而充滿旋律的內心世界。這個時候,妳與外在世界***處壹個和諧***振的韻律之中,妳既聽到了妳與周圍的和弦,更聽到了妳內心深處的和弦。
當然,生活總是充滿著沖突和矛盾的,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經常達到非常激烈的程度。但是,我還是認為為了美好和諧的生活,我們還是要試著改變抗拒的態度,變成接受和容納的態度,盡管很難,但是這樣的結果,可是人與人之間達成融合和平衡,可使我們具有寬廣和包容的心態,營造出和諧的環境。
有壹個年輕的村婦問醫師:「有什麼秘方可以毒死我的婆婆?我受不了她的虐待了!」醫師告訴她:「可以常給妳婆婆吃甜芋泥,百日後無病自死。」百日過後,村婦向醫師哭訴:「婆婆突然改變了她的態度,變得對我非常和善,可是她已經吃了壹百天的甜芋泥了,怎麼辦呢?」醫師聽完笑著說:「放心好了,妳婆婆不會死的!」
媳婦遭到婆婆的虐待,她是恨不得用什麼東西毒死她。如果她以恨去抗恨,那麼事情永遠都不會朝和諧的方向發展,她本人也永遠生活在恨的煎熬之中不得解脫,當然她的婆婆也沒有好日子可過。在這個時候,唯有改變態度,以愛去抗恨,才可能止恨,以接受的心態代替拒絕的心態,才能把自己和別人從沖突的折磨中解救出來。
接受,使妳從狹小的空間走向更廣大的空間,從對立走向和諧。妳既能接受天空,也能接受大地,妳既喜歡白天,也能喜歡黑夜,妳既能享受山珍海味,也能品嚐粗茶淡飯。拒絕,讓妳走向封閉、走向狹隘、走向對立、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