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荷包前
“河保前”享有盛譽,與南安府“代狀元”有關。相傳乾隆年間狀元戴曲衡後,為答謝左鄰右舍,大擺宴席。由於註重“狀元”席的排場,廚師們用當地的荷葉將煮好的豬肉包裹成“狀元帽”的形狀,蒸熟後成為色澤淡黃、香味純正、肥而不油、甜而不膩的菜肴。
更可取的是,在“狀元宴”結束後,戴狀元考慮到家裏不能參加宴會的人(主要是婦女、老人、殘疾人和年輕人),邀請參加宴會的人用荷葉將宴會上未完成的“荷包”、“頭祭”(指雞鴨塊)和“炸魚”進行“折疊”,供家人品嘗。於是,風俗習慣流傳下來,南康等地至今仍有“折荷包”的做法。
“荷包蛋”的制作講究色、香、形。各地的做法大同小異。它的主料是肉丁,配料是炒米粉,然後用糖、鹽、醬油、胡椒粉、八角、五香粉、鮮湯調味。制作時要註意將這些攪拌均勻,腌制1小時左右,然後用2、3片幹荷葉包裹成底圈尖尖的禮帽形狀,最後蒸3小時左右即可。
南康和寶齋
贛南水煮肉,籠底墊荷葉。壹大塊肉蘸上香料和米粉,放在葉子上蒸熟後,再用荷葉包壹塊肉,再蒸壹次,整籠都是葉子。現在贛州在做荷葉排骨,排骨裹著麻辣粉,也是壹排葉子,蒸完就上桌。荷葉蒸出來的菜清香撲鼻,別有風味。
大余縣的水煮肉,又名狀元賴。據說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偉人戴亞衡喜得頭獎。他讓來慶祝的人在酒席結束後拿壹個荷包回家,讓家裏的老人嘗嘗。所以,有壹段時間,水煮魚子被稱為頭號菜。戴亞衡字,名蓮,葬於戊戌變法,壹中殿試,與其弟戴新廷、叔父戴、父戴皆朝中名士,合稱南安四代。接觸這個家庭,得到尊重老人的食物,自然影響廣泛。據說以後南康、上猶、崇義三縣都受其影響。
壹種水煮豬肉制作方法,其特征在於,包括以下步驟:(1)將五花肉切塊,放入熱鍋中,將皮烤紅;(2)將紅五花肉刮凈洗凈,切成2cm×2cm的方塊,放入缸中腌制1-2小時,然後加入調料拌勻;(3)在雞湯中加入米粉和百合粉,攪拌成糊狀,與五花肉混合均勻;(4)用洗凈的荷葉包裹豬肉,用大火煮4-5小時;(5)將蒸熟的水煮肉抽真空,用耐高溫蒸煮袋包裝;(6)將真空包裝的水煮肉放入殺菌鍋中,在120-125℃下蒸煮0.5- 1小時;(7)進行外包裝,得到成品;上述制作方法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五花肉1000米粉90-10百合粉90-110鹽15-20料酒5-8醬油10-12。
“荷包蛋”的制作講究色、香、形。各地的做法大同小異。它的主料是肉丁,配料是炒米粉,然後用糖、鹽、醬油、胡椒粉、八角、五香粉、鮮湯調味。制作時要註意將這些混合均勻,腌制1小時左右,然後用2-3片幹荷葉包裹成底圈尖尖的禮帽形狀,最後蒸3小時左右即可。
南康湟源米果
湟源米果是贛南客家人特有的食物之壹。它歷史悠久,早在明代鄭德就被列為貢品。打黃米果也是贛南客家人的壹項重要民俗活動,營造了和諧、團結、合作的氛圍,令客家人深深懷念。即使在食品加工機械廣泛使用的今天,黃米果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手工制作方式。
湟源米果是用贛南本地出產的糯“大鶴米”做的,現在多為軟雜交米。用生長在贛南山區的壹種叫“黃元柴”的小灌木,燒成灰,用水淋成混合物,然後用大木電飯鍋蒸熟,再把煮好的飯倒進石板裏。十幾個人齊心協力,用篁園棍把飯搗成泥。最後,師傅將搗碎的黃米果揉成圓柱形,用細線將粗細約五六厘米的黃米果分開,手工修整,就制成了圓形或橢圓形的黃澄澄和金黃色的黃米果。風幹後,將黃米果實裝入桶中,浸泡在堿性灰水中。壹般可以存放三四個月不變質,隨時可以取出,非常方便。
南康酒糟魚
酒糟魚是南康特產之壹。做酒糟魚,多選半斤左右的鯽魚,腌制,晾至半幹,放入釀好的米酒缸中密封。過了十幾天就可以取出來蒸或者煮,和酒糟壹起煮。關鍵是酒,要做得陳年、濃烈。滲透到魚裏,魚是棗紅色的,它的顏色有壹種沈醉的美,再飄來酒香,多麽令人向往?
既然是有酒糟的魚,就不用去酒糟。棗木紅的魚,又香又甜又酸。做菜的時候放上紅泡椒,有點辣,微鹹。魚在口中,細膩順滑,余香久久,而魚的本質味道是需要壹段時間才能升華的,而即使吃到了酒糟和紅泡椒,吃的人也會覺得有點醉,在滄桑中覺得有點傷感,因為妳會感受到魚,它獨自離開了江湖,它睡在酒裏,它彌漫著醉人的味道。
酒糟魚是壹道休閑菜。妳不喝也不吃。只是很用心的吃壹盤酒糟魚,專心的品嘗。江河湖海深處的濤聲,世界的蒼桑和美景,都是從酒糟魚的肉中滋潤出來的。
南康偉偉餃子
據傳南康辣椒醬、南瓜醬全世界都好吃,南康水餃、米果、辣椒醬是當地最美味的食物。
南康小吃魚
炸魚、魚餅、魚餃在贛州合稱為“三魚”,是贛州人的家常菜。
小炒魚是明代淩初首創的地方風味菜肴。當(王陽明)是贛州總督,他聘請廚師淩做飯。淩得知王愛吃魚,為了顯示自己的廚藝,經常變換魚的吃法和味道。有壹次淩用醋煎魚,味道獨特,
王吃了以後非常高興,就把淩叫來,問這道菜叫什麽名字。淩靈機壹動,以為是小酒(贛州習慣叫醋小酒)炸魚。為什麽不叫小炒魚?於是他隨口回了壹句“小炒魚。”這也是這道菜得名的原因。小炒魚是用新鮮的草魚,去頭去尾,分批成塊,用姜、蔥、紅辣椒、小酒(醋)、醬油、水酒烹制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金黃,口感鮮滑,略帶醋味。不僅當地人喜歡,歸國華僑也想盡快嘗試“小炒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