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暑假壹個寶寶到壹天九個培訓班,再到朋友圈熱議的月薪三萬,我還是供不起孩子壹個暑假,之前微信群裏的老師怒踢家長。這樣的事件結果越演越烈。送給牛蛙爺爺。
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就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壹個信仰的時期,這是壹個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人前有各種事,人前無事。人直接上天堂,人直接下地獄。
回顧事件本身,上海壹位68歲的退休教授因為寫了壹篇名為《牛蛙的坑》的文章而走紅。老教授從小炮轟“牛蛙大戰”,字字珠璣。寫這篇文章的退休教授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牛蛙爺爺”~
摘錄:
牛蛙坑
我今年68歲,在國家研究院為祖國的科研努力了壹輩子,固執了壹輩子,老了也不滿足!但就在剛剛,在我6歲的孫子身上,全家人打了壹場歷時三年的“牛蛙大戰”,以失敗告終。現在,我感覺不僅是我的臉和心,就連這些字的外表都布滿了青苔和皺紋。
尤其是從醫院回來,看著6歲的孫子,天真無邪的眼睛裏仿佛布滿了布滿皺紋的血絲。他患有妥瑞癥,這是壹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雖然不嚴重,但是很難根治。這次去復查,孩子沒有明顯好轉,還是忍不住擡眉、眨眼、踢腿。醫生說只能從心理角度出發,開點藥,讓它回去。
作為父母,在過去的教育中,我們總是告訴他不要動,要安靜的坐著寫字看書...現在他的抽搐不是潛意識的反抗?
大概三年前,我心愛的孫子還3歲,不懂事,被我和他父母推著“求知欲”開始準備上海四所民辦小學的入學考試。是的,提前三年。只因為上海有壹句不成文的話:孩子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就是牛蛙,沒考上就是青蛙。為了給“幼升小”做準備,父母為了打贏這場“牛蛙大戰”,往往從3歲就開始抽血。這四所民辦小學和上海的四家壹樣,都在金字塔的頂端,所有的家庭都被壓在那裏。孩子媽媽,我女兒,公務員,工作十幾年了。希望我的孫子按照名校私立小學——名校私立初中——名校公立高中——清華北大交大復旦,海外常春藤的“牛蛙”路線成長。也是在孩子剛滿3歲的時候,她開始了“牛蛙模式”計劃,率先讓孩子放下牙牙學語,進入各種培訓機構,開始讀ABC。
孩子的父親,我的女婿,從中學開始就在國外生活學習,算是海歸。對於孩子的教育,他不像我女兒那麽激進,但是不太在意細節。起初,他對“牛蛙模式”的教育有所懷疑,但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理由說服妻子,於是默許了這種“操作”。(文章確實有點長,但老人文筆不錯,真的是真情流露,後悔不已)。
1.首先我想說,有壹個成功的女兒,壹個成功的孩子,是父母* * *的心願。但是妳為孩子選擇的道路能讓孩子幸福嗎?很容易弄巧成拙。作為父母,我們的孩子首先是個體,而不是事物,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他們。我們實際上把愛變成了傷害。
他們小的時候無法抗拒父母,所以長大了。長大後發現自己壹直生活在父母編織的“優秀”鳥籠裏。他們發現這種“優秀”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生活。他們有壹個成年人的身體,但他們仍然只有壹顆年輕而脆弱的心。
是的,愛是什麽?如何去愛?很多父母都是等不及愛了才認真考慮這個問題的。
愛是壹切成長的基礎。愛是壹切教育的前提。在愛情面前,壹切教育都要退讓。如果愛不夠正確,所有的教育都無從談起。
親子關系中的愛和成人的愛壹樣,是相互作用和“兩情相悅”的結果。否則,無視對方意願和感受的愛情,其實只是壹種控制,不是真正的愛情。沒有尊重就沒有愛。當父母在心裏仔細審視這個問題的時候,作為父母就有了謙卑,真正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2,父母的攀比心理,文章的牛蛙爺爺自己的孩子沒進名校,鄰居卻考上了。
原文:
最讓孩子媽媽崩潰的是,鄰居家的孩子差點和我們開始了“牛蛙大戰”,他們的孩子順利進入了“四大家族”之壹。女兒當即提出找關系讓孩子晚壹年上學,明年再考。
中國人的比較往往不是來自階級,而是來自鄰居。我們家壹直比他們家優越,這次卻被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被他們嘲笑,被他們看不起,讓我們難以下咽。(評論:說白了,其實我們年輕的時候也經歷過這個。父母似乎喜歡拿自己的孩子互相比較。小時候比成績,比學校,比孩子。當我長大後,我把我的工作和我的薪水進行比較.....直到現在,我仍然比別人更有天賦,而且我在那裏已經賺了很多錢。久而久之,父母的攀比就成了我們努力的理由。但是現在已經為人父母了,如果還在用同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就不應該了。)
3.父母為了讓孩子“優秀”,進行各種掠奪式的教育。從胎教音樂、生活環境、交流、運動到飲食起居,都為胎兒成長提供了各種“最好”的條件。胎教對胎兒的發育成長確實有積極作用,但有些家庭過分強調胎教的作用,尤其是早期教育在人壹生中的“絕對”作用,值得警惕。文章中孩子的母親就是這麽做的。我真想為孩子大聲喊:媽媽,我是孩子。
讓孩子過早地涉足各種“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訓練,卻忽視了孩子基本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生理特點。不能簡單的認為“早多”就是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事實上,兒童在形狀、顏色、距離、接近度、語言和數字方面都有“最佳發展區”。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同樣,並不是所有好的有用的東西都壹定要學,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和興趣不同。太早太多的精準教育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幫助。因為這樣往往會提高孩子的技能,但付出的代價是孩子失去了好奇心、探索精神和靈性,從而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其實這是對孩子智力、註意力、興趣、學習態度的過度掠奪式發展,不利於孩子的健康和長遠發展。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兩極分化,要麽過於超前,要麽過於精準;要麽是沒有教育意識,只關註孩子的身體成長。導致孩子缺乏最好的啟蒙教育。前者是掠奪,後者是浪費,兩者都不可取。
4.在大街上,相信大家都見過壹個滿天飛的廣告標語,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似乎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口頭禪;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就開始用各種知識填充孩子不成熟的生活,把興趣班和優秀班都報了,這是壹種“頭可破,孩子不能不早教”的姿態。
其實這是非常可怕的。每當看到這句廣告語,我總會在心裏問“誰設定的起跑線不壹樣,結局就會不壹樣?”其實教育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適越好。
但是,很多家長在被壹些觀念上的錯誤價值觀洗腦後,仍然固執地認為,搶著跑,對孩子來說就是在和時間賽跑。甚至很多家長認為不讓孩子多上輔導班和才藝班,孩子真的會輸在起跑線上。
眾所周知,教育只是孩子人生成長的壹個“工具”,父母認為很重要的東西,不壹定能讓孩子終身受用。我們以為自己在為孩子準備的“錦囊妙計”,可能只不過是壹個沈重的負擔,壹個前進的障礙。生活是無法預設的,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都不壹樣。教育應該幫助人們獲得能力而不是技術;要幫助人們坦然面對未來和生活,而不是緊張和恐慌;要幫助人帶著好奇心和興趣去面對事物,而不是簡單的按規矩辦事,按部就班的生活;我們應該幫助人們用知識、能力和技術為他人服務,而不是讓人們成為知識、能力和技術的容器。
5.最後,我覺得其實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什麽年齡做什麽事情,該玩的年齡就壹定要玩,欲速則不達,急於求成,鼓勵別人做事的教育方式實在是不可取。但在現實生活中,是我們把希望過度寄托在孩子身上。用成人世界的期待和生存法則來督促孩子成長。這種比較讓我們忘記了尊重孩子生命的獨特性和唯壹性。
最適合孩子發展的地方其實是溫馨的家庭,最好的刺激其實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妳就不用整天帶著孩子去這個補習班,去哪個補習班了。因為在壹個溫暖、有愛、正確的家庭環境中。
孩子眼睛裏看到的是他未來生活的環境,耳朵裏聽到的是他未來會說的語言。當他擁有健全的心智,健康快樂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就能面對任何挑戰。
教育的初衷不是滿足成年人的成就感,而是幫助每壹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只需要在該引導它的時候引導它。快樂真的是無價的。其實有時候我覺得如果給孩子創造壹個好的未來,不如給他們壹個好的教育方式。《道德經》裏有壹句話叫“無為而治”。我說什麽都不做,並不是說作為父母,不為孩子做什麽。是很好的引導和榜樣,讓孩子自然快樂的成長才是教育孩子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