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為什麽被稱為“世界工廠”?
這裏字太少,不能全發在這裏!把我設為最佳答案後,我會在QQ上發給妳!壹向低調的東莞,最近可能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曝光率。前天回老家,我媽跟我說,我看電視的時候天天在說東莞,說很多企業倒閉,大家都走了。那邊發生了什麽事?這幾年先做公司常駐代表,然後在東莞做信用評估。算下來,我接觸過東莞很多企業,對東莞的經濟政治都比較熟悉。很多人問過我,我損失了多少企業,東莞經濟會往什麽方向發展,等等。前幾天在天涯看到壹個帖子,寫著寫著仔細看了壹下,發現標題有點嚇人,裏面只有壹些簡單的東西。這幾天帶著疑問和有企業意識的朋友交流。在這裏,我想看看它。1.雲裏霧裏的倒閉數量是大家最關心的,也就是有多少企業倒閉了。事實上,企業倒閉在東莞並不罕見。尤其是年底,東莞會出現壹波企業倒閉潮。只是因為金融風暴,社會各界對這個問題特別敏感,特別關註。東莞的企業很多,註冊的有三萬多家,還不包括地下工廠和山寨工廠。壹年到頭,很多企業會適時“倒下”。壹個是他們資金真的斷了,幹不下去了,倒閉了。比如飛躍電器就是這樣。還有壹種有不良色彩,就是為了逃避債務,他們先註冊壹家公司,向裏面註入資產。原公司變成空殼,債主上門,竹籃打水壹場空。另壹種更差,也不是做不到。只是為了逃避債務,壹走了之。比如2004年虎門壹家超市(名字忘了)就是這樣。這種無良企業經常導致員工在大街小巷堵路,所以年底的東莞是雞飛狗跳最熱鬧的時候。總的來說,今年東莞的企業倒閉數量確實比往年明顯增加。以往企業倒閉的現象主要出現在今年下半年的結算期,但今年上半年感覺有明顯增加,但壹直不清楚數量有多大。套用黃仁宇的話來說,東莞是壹個不容易“數字管理”的城市。有點像資本主義初期的國家,生機勃勃,混亂無序,法度散漫,自由無序。任何人都可能拿出壹個數據,數據可能打架,每個報告都充滿矛盾。所以我覺得了解東莞最好是憑感覺,而不是數字。今年8月,廣州某媒體報道,1600臺企,3000港企撤離東莞。這麽大的數據量涉及全市,不動用官方行政力量,很難做出準確的統計和報告。而且如果政府真的有這樣的統計數據,完全是絕密,外人很難知道。當然,我們也可以猜測是官方泄露的數字,那麽我們想想這意味著什麽——3000家港資企業占東莞港資企業總數的三分之壹,1600家臺資企業占東莞臺資企業總數的四分之壹。壹旦出現這種情況,壹個經濟體基本上可以算是雪崩了,但是今年6月東莞用電量達到歷史峰值,嚴重短缺。入秋後的九月,它依然主動開放。9月,美貸危機再次爆發,東莞倒閉企業數量成為焦點。官方也開始反駁這種猜測。東莞壹家報紙報道,從6月5438到9月,東莞倒閉的企業有627家,幾乎和往年持平。據東莞市外經貿局統計,2007年東莞倒閉的外資企業有909家,僅占企業總數的4.2%,涉及金額7.2億美元。題目中的意思是說東莞穩定,沒有社會上所謂的大規模破產潮。對這個數據社會看法不壹,官方、媒體、民間人物死磕。按照官方的標準,經濟運行的狀態基本不受影響,馬兒奔跑起舞,這與普通人的直接感受非常不符。我經常去程楠的壹家潮式砂鍋粥吃飯。我非常了解我的老板。最近我問他生意怎麽樣。他的回答是,去年這個時候壹天能掙4000多,現在只能掙1000多。為什麽?很多工廠都搬走了,人少了。為了這件事,我也和壹位在東莞政府工作的密友交流過。在他看來,目前各方提到的數據只是部分真相,並非全面情況。需要註意的是,官方的說法是“關閉”而不是破產。倒閉的數據主要來源於工商部門的登記,而不是廣義上理解為“倒閉”。另外,外界接觸的信息並不充分,整體可能會因地制宜進行評估,導致數字放大。各方誤差主要存在於這幾個方面:關停和破產的統計口徑不盡相同。很多企業破產後沒有到工商局登記註銷,統計口徑和時間滯後沒有體現在工商賬上。有人說得很貼切,妳在東莞很難找到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