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腿蘑菇。又名粗腿菇,學名美味牛肝菌。大多出生在朝陽的山坡上,個體是東北野生食用菌的“老大哥”。大傘面直徑20厘米,厚度5厘米。傘面內側的菌褶呈海綿狀,菌柄厚而硬,切開時內部松散。幹鮮品都可以吃,有人大量購買。曬太陽的時候,清新的香味撲鼻而來,放在陽臺上,滿屋子都是香味。壹般也是曬幹後和肉壹起燉著吃,特別好吃,軟糯營養。
3、白蘑菇。野生蘑菇之壹,俗稱白面。它們大多生長在低濕度灌木的腐葉上,或成堆或成行。通體白色,褶皺細密,氣味濃烈。應該被收集並曬幹作為食物。壹般和肉壹起燉,吃起來特別香,味道特別好。與它相似,比它更好的是粉紫色的蘑菇,俗稱紫臉,白中帶紫,外形和生長習性與白蘑菇相似。可惜我在山裏沒采集過幾次,所以不能呈現照片。
4、雞油香菇。傘面杏黃,柄白色,手感細膩,像凝固的雞油,故名。壹般生長在山坡的砂巖褶皺之間。最好吃新鮮的產品。焯水後和禽肉塊壹起燉,味道鮮美。幹品不易燉制,有柴火味,但越嚼越香。
5、雞蛋黃蘑菇。又名黃傘、黃鵝蛋菌,學名為黃毒鵝膏。據說凱撒大帝最喜歡這種蘑菇,所以也叫凱撒大帝蘑菇。是東北野外最美麗迷人的菌類,太美了,不能收藏。生長在樹木或者灌木(不是很茂密)的森林裏。初期為橢圓形至鐘形,後逐漸向外展開,中間略隆起,鮮橙黃色至橙紅色,光滑微粘,邊緣有明顯條紋。蘑菇肉是白色的。細菌褶皺呈黃色且較厚。葉柄淡黃色,有橙色花紋或鱗片,內部軟至中空。壹般都是鮮嫩可口,煮熟後可以油炸,也可以做餡。
6、草花臉。不知道它的學名是什麽,東北人都這麽叫。從性狀來看,應該屬於香菇。在山溝裏,它生在爛葉裏,呈線狀分布。子實體厚,周身布滿粉紅色縱條紋。撕開後,梗上出現縱紋,特別像煮熟的雞腿肉。壹般鮮品都是焯水後食用,因為曬幹後口感較硬。新鮮的食物和禽肉燉在壹起,吃起來像肉,在嘴裏基本上分辨不出是肉還是蘑菇。
7.白色粘蘑菇。這是我臨時起的名字,因為我真的問不出來,也查不出來叫什麽。大多生長在濕度較低的腐葉上,個體較小,全身白色,傘面中心略暗。有粘稠的分泌物,有類似香精的味道。第壹次看到的時候沒有采集,感覺不像是食用菌。後來鄰居有大興安嶺地區的親戚,說這蘑菇是壹級食用野生菌,最好用鮮品做湯。進山後,我試著收集了壹些。回家後,我做的湯沒有任何調料。這飲料太棒了。簡直太新鮮了。當時覺得喝這湯得靠著墻,不然能把人弄倒!喝了這湯,給個縣長!
8.松蘑。生長在常綠松林中,較為常見。傘面是老紅色,傘褶是黃色,是海綿狀的,傘柱是黃色的。表面有粘液,手上很難洗掉。吃的時候要把傘面上的皮和傘褶的海綿部分去掉,最好晾幹後再吃。吃新鮮食物時,如果腸胃不好,會導致腹瀉,但問題不大。幹制品沒有這種不適感。
9.松木傘。又名紅菇、松釘,學名紅鉚釘菇。它生長在常綠松林中,必須與闊葉樹混合,才能產生它的菌根。如果傘面呈傘狀,則指向圓心。壹般顏色較深,醬紅色,梗顏色較深。摸起來又濕又粘,但是沒有粘液。它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據專家介紹,它可以抗癌,數量少,不容易收集。壹次拿三五十塊要耗費很大的精力,會耗盡很多視網膜細胞。新鮮的和幹的都可以吃。口感爽滑可口,紫紅色。是不可多得的保健品,也是抗癌產品,彌足珍貴。我有壹個“三高”朋友。吃了幾次,血糖、血壓、血脂都降到正常值了。應該是繼東北野蘑菇中的黃金松茸之後的第二寶。
10,小號蘑菇。它長在灌木叢中的爛葉上,稍有木質,較有彈性,薄而中空。因傘面呈喇叭狀而得名。壹般要吃新鮮的,味道和口感都不錯。
11,金雀花。生長在針闊混交林中,壹般呈斑塊分布。因其形狀像掃帚而得名。長大後根中空,整體重量輕,不適合晾曬,鮮食口感好。
12,雷窩子蘑菇。不知道學名是什麽。我喜歡在斜坡的陰涼處生長。壹般可以吃新鮮的,焯水後炒菜或者炒醬。
13,粉紫蘑菇。俗稱紫臉。習性和白蘑菇基本相同,顏色比白蘑菇深,略帶紫色,幹品水煮起來比白蘑菇好吃。
14,猴頭菇。因形似猴頭而得名。長在橡樹上,枯枝的傷痕壹般是對生的,或生在壹起,或在樹間相對。是特別珍貴的野生食用菌,居山珍之首。猴頭菇、燕窩、魚翅,古往今來久負盛名,名揚中國,名揚天下。現在餐桌上看到的猴頭菇大多是人工栽培的,野生猴頭菇屬於珍品中的珍品。
東北有許多野生食用菌,如元蘑、莫青、玉環菇、灰樹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