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陳啟偉
萬通集團董事長曾在南德集團牟手下工作,參與過飛機貿易的前期工作。
時任新華社重慶分社社長的袁廣厚,對《商界巨子——牟》的作者牟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追蹤報道。
著名策劃人王誌剛曾主持過牟與鐘華生的對話。
財經作家曾經采訪過牟。
——鼓動1978 ~ 2008總監王宇
在中國改革史上,“鄧小平南巡”是壹個重要事件。在某些情況下,它甚至被認為是壹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在思想領域,果斷叫停了“姓資姓社”的討論,這是繼1978之後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在經濟領域,它刺激了新的商業浪潮。
很多人在這壹年下海了,比如馮侖、潘石屹、陳東升和毛振華。他們後來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92派”。
也是在這壹年,四川企業家牟成為中國商界最耀眼的明星。8月,牟用幾輛罐裝貨車換了四架蘇聯飛機。當他們壹個個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的時候,他們宣布了壹個寓言般的商業故事,這個故事居然變成了現實。
牟是壹個充滿激情和想象力的四川人。早年,他曾因寫了壹篇題為《中國向何處去》的文章而坐了幾年牢。。出獄後,他在家鄉成立了銷售部,後來又開了很多公司。直到“為飛機裝罐”的成功,他才壹夜之間為世人所知。
事實上,他已經為這個項目忙碌了近三年。
1991年,機會終於來了,世界強國蘇聯崩潰了。隨著國內局勢的動蕩,消費品短缺突然成為壹個緊迫的問題。牟能提供的罐頭和食品,成了俄羅斯人最向往的東西。為了讓俄國人相信南德有大量罐頭食品,牟在三天之內組織全公司尋找商品,舉辦展覽。根據馮侖的回憶,有趣的是王石也送來了樣品。“王石送來了兩個罐頭車皮,萬科當時是個貿易公司。”
據說俄羅斯人看到壹屋子的商品樣品就很滿足了,這正是他們目前所需要的。他們當即同意用飛機交換易拉罐。
罐頭就這樣上了飛機。仔細研究,整個過程壹點都不神秘。它既沒有當時媒體報道的那麽神奇,也沒有後人批評的那麽具有欺騙性。它是壹個完整而復雜的商業模式,由許多復雜的細節串聯而成。不可否認,當時南德集團為了這個計劃花費了很多心血,冒了很多風險。
牟在1992附近探險的成功並非偶然。經過14年的改革開放,計劃體制由於內憂外患已經瀕臨瓦解,市場開拓能力不足造成的貨物積壓,仍然是困擾很多國企的最大問題。這無疑為牟等眾多民營企業家提供了巨大的經營空間。通過創新的方式在流通中獲取利益,成為這些冒險家屢試不爽的致富手段。
自第壹次世界大戰以來,牟壹直在全國各地飛行,並宣布了壹個又壹個驚人的項目。1993年春,牟宣布投資100億元獨家開發滿洲裏,打造“北方香港”。1996宣布投資2億改造遼寧三家國企。9月宣布總投資成本654380億美元的“國際衛星-8”,等等。當然,在這些驚人的項目中,包括在喜馬拉雅山上炸壹個洞。
這些巨額投資計劃當時並沒有受到質疑,而是像炸彈壹樣在全國媒體上壹次次爆炸。1994年,美國《福布斯》雜誌也將牟列入當年的全球富豪榜。同年,中國壹本名為《財富》的民間雜誌將他評為“中國首富”。在接受央視《東方之子》采訪時,牟也表現出了自信。
從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牟的個性。此時的牟已不是壹個普通的企業家,而是壹個思想家、軍事家。他的“99加1度”理論是“充分挖掘計劃經濟中的閑置資源,實現市場經濟中的超額利潤”。在他看來,國企和政府資源是“99度”,南德和他的牟是燒開水的“最後度”。
作為公司經營者,牟越來越脫離實際,使得南德公司的資產和利潤像橡皮筋壹樣難以衡量。
牟的敗亡發生在1997。9月,壹份非法出版的雜誌副刊突然從地下冒了出來,標題駭人聽聞——“大陸第壹個騙牟”把牟說成是中國最大的騙中央和地方的騙子。這種非法出版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傳遍了全國。在此期間,經濟檢察院也開始對進行調查。2000年5月30日,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信用證詐騙罪”判處59歲的無期徒刑。
“我又想做大生意,又沒有牌照,沒有資源,所以做的也不真實。所以其實老謀心大,想做大事。他等於年輕的時候做了壹件大事,偶爾也能做壹件,但大多數時候,大家都覺得妳不正常。所以,他應該是十年後。我覺得他的想法還是很大的。十年後,如果有機會,他還會再做事。到時候中國的條件也許能做到他想做的,民營企業也能做到。”馮侖最後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