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什麽節日?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也叫“蘭花節”。在壹些地方,它通常被稱為“鬼節”和“石鼓”,也被稱為亡靈節和7月30日。
“鬼節”,俗稱“七月半”(部分地區為十三或十四)。據說死去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閻放了半個月,所以有七月初接祖,七月末送別的習俗。送祖宗的時候,燒了很多紙錢,供“祖宗享用”。同時,把錢紙放在壹個紙信封裏,上面寫著主
中秋節是什麽節日?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也叫“蘭花節”。在壹些地方,它通常被稱為“鬼節”和“石鼓”,也被稱為亡靈節和7月30日。
“鬼節”,俗稱“七月半”(部分地區為十三或十四)。據說死去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閻放了半個月,所以有七月初接祖,七月末送別的習俗。送祖宗的時候,燒了很多紙錢,供“祖宗享用”。同時,把錢紙放在壹個紙信封裏,上面寫著主人的名字,在祭祀的時候燒掉,這就是所謂的“燒包”。年內死亡的燒新包,壹年以上死亡的燒舊包。
無論貧富,都要準備好酒菜和紙錢祭奠逝者,以示對逝去先人的緬懷。中秋節壹般是七天,有新老死人。三年內死的叫新死,三年前死的叫老死。據說新老死者會在這段時間回家看他們,而且新老死者回來的時間也不壹樣。新死的先回歸,老死的後回歸。所以有必要單獨參拜。燒紙錢的時間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先在院子裏撒幾圈石灰,說紙錢在圈裏燒了鬼不敢來搶,然後堆著燒。燒的時候還不停念叨:“某某會拿到錢的。”最後還要在圈外燒壹堆,說是給鬼用的。在死者回去的那壹天,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要做壹頓好飯來紀念死者,這也被稱為“為死者送行”。
在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推薦他們的祖先舉行“Bonbon會議”。佛經中的苯教經被用來培養孝心,鼓勵佛門弟子,符合中國流行的先求後遠的信仰,所以越來越受歡迎。木蓮救木耳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有木蓮和尚的人,力量大。他媽掉進了餓鬼道,食入口化為烈焰,饑餓太苦。目連救不了母親,便向佛祖求教。為了講蘭盆經,她教七月十五做蘭盆救母親。”
中國從梁朝開始效仿這壹做法,並成為中元節。但後來除了為僧人設齋外,還增加了懺悔、放火燒嘴等活動。
中秋節的起源和傳說
木蓮救木耳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有木蓮和尚的人,力量大。他媽掉進了餓鬼道,食入口化為烈焰,饑餓太苦。目連救不了母親,便向佛祖求教。為了講蘭盆經,她教七月十五做蘭盆救母親。”
中國從梁朝開始效仿這壹做法,並成為中元節。但後來除了為僧人設齋外,還增加了懺悔、放火燒嘴等活動。
這壹天,在街口村前提前搭起了師座和石鼓臺。老師座位前有壹個穿越“地獄”鬼的藏王菩薩,下面是壹盤桃子和米飯。石鼓的臺上立著三塊靈牌。中午過後,各家各戶把整豬、全羊、雞鴨鵝和各種糕點、水果、瓜果擺上石鼓的舞臺。負責人在每個祭品上插上藍、紅、綠三色的三角紙旗,並寫上“玉蘭節”“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莊嚴的寺廟音樂中開始。然後,老師按鈴,帶領座下的僧人念誦各種咒文。然後餵食,往各個方向撒壹盤桃子和米飯,重復三次。這壹儀式被稱為“聖火開啟”。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前燒香,把香放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五谷豐登。這就是所謂的“擴田”。有的地方,有水燈籠;所謂的水燈是壹種綁在小木板上的燈,大多數是用彩紙制成的蓮花形狀,這被稱為“水旱燈”。根據傳統,水燈是為了引導鬼魂。燈滅了,水上燈完成了引怨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商店都關門了,街上都給鬼了。街中間每隔百步就有壹個香案,裏面擺滿了新鮮的水果和壹種“鬼包子”。桌子後面有道士唱著讓人聽不懂的鬼歌。這個儀式叫做“唱歌”。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裝飾燈籠慶祝元宵節。“中原”出自上元。人們認為中秋節是鬼節,也要放上燈籠為鬼慶祝節日。但是人和鬼不壹樣,所以中原的燈籠和上元的燈籠不壹樣。人是陽,鬼是陰;地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的黑暗,讓人想起傳說中的地獄,鬼魂沈淪的地方。所以上元的燈籠在陸地,中原的燈籠在水中。
中秋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中秋節的祭祀具有雙重意義,壹是為了緬懷祖先而表現孝順,二是為了弘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都是從惻隱之心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祝中原的同時,要擺脫鬼的觀點,期待互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