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航天的“硬實力”是什麽?

中國航天的“硬實力”是什麽?

正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太空探索大會7日進入第二天。近千名前來參會的全球航天精英圍繞人類深空探測主題充分交流,太空探索熱情不減。

載人空間站建設如火如荼,嫦娥探測器登陸月球,火星探測已經啟動...大會展示了中國航天的非凡成就,舉世矚目。探索宇宙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國際合作是太空探索的主流。作為航天大國,中國已成為全球航天合作的重要力量。

“時隔五年再次來到中國,感覺中國航天發展有明確的規劃和目標,能夠很好地實施,成就令人印象深刻。”歐空局戰略規劃部長伯恩哈特·胡芬·巴赫7日在會議現場對新華社記者說。

中國的航天發展首先依靠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的精神。自20世紀50年代成立以來,中國航天走過了61年的艱辛發展歷程。從第壹枚T-7M探空火箭只能飛到8公裏外的“嫦娥”,跑到38萬公裏外的月球;自中國第壹顆人造衛星“東方紅壹號”發射以來,中國已經發射了346顆衛星,中國在太空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吳在大會上介紹,中國已成功發射11載人飛船、2個空間實驗室、1貨運飛船,圓滿完成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規劃的第二步任務;探月工程成功進行了四次任務和實驗;截至目前,中國在軌衛星140顆,初步構成了中國的空間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正按照宏偉的規劃,邁著堅實的步伐向深空進軍。吳說,中國的載人空間站計劃於2022年建成;探月工程計劃於2017年底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計劃於2018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將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計劃2020年左右發射火星探測器,同時開展載人登月概念研究。

他表示,未來中國航天還將建設完備的空間基礎設施,推動空間科學發展,實現新壹代運載火箭叠代,繼續提供國際商業發射、在軌衛星交付等服務。

中國在太空的不斷突破是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的,但這項偉大事業的長期發展也有賴於國際合作。目前,太空探索對任何壹個國家或地區來說都是壹項龐大、艱難、風險巨大的工程,需要凝聚全人類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於表示,未來人類太空探索的內容會更豐富,探索的目標會更遠。如果能集中世界各國的力量,快速實現太空探索的目標,化解技術風險,共享資金,享受成果,對世界各國都是有利的。

6月5日,美國“龍”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中國貨”。盡管中美官方航天合作因美國國會2011頒布的“沃爾夫條款”而“凍結”,但“龍”飛船將中國自主設計的實驗項目送上國際空間站,仍釋放出空間探索國際合作仍有很大空間的積極信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表示,中國空間站建設和運營期間,將繼續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基本原則,與世界各國和有關國際機構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目前,中國的嫦娥工程為國際合作提供了良好的項目平臺。明年,中國計劃發射嫦娥四號,它將攜帶四個科學有效載荷,包括來自荷蘭、德國和其他國家的低頻電探測器,壹起飛往月球,探索宇宙科學的奧秘。

這四個用於國際合作的科學有效載荷,是中國按照技術指標先進、科學目標創新的原則,從世界各地收集而來的,集中體現了各國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優勢。吳說:“只有以開放的心態,取長補短,共同利用太空資源,才能推動全人類探索宇宙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除技術合作外,中國還積極推進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先後與歐空局、俄羅斯、巴西、法國等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雙邊空間合作機制,簽署了壹系列合作綱要,明確加強在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等領域特別是深空探測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在這次會議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所有航天計劃都給予了極大的關註。他們祝賀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並對未來的合作感興趣。

國際宇航聯合會秘書處執行主任克裏斯蒂娜·費齊廷格對新華社記者說,太空探索需要合作,壹些國家需要在合作中起帶頭作用和帶頭作用。中國對國際空間合作持開放態度,我相信中國將在未來的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伯恩哈特·胡芬·巴赫表示,在探索宇宙的國際合作中,不同國家可以優勢互補,共同實現探索目標,中國在未來將發揮重要作用。

“世界上的探月成功率在50%左右,我國迄今實施的四次探月任務和實驗都是100%成功。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增強了國際合作的信心。”於表示,除了現有的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中國還將進壹步加強與其他國家在火星、小行星和木星探測方面的合作,並享受合作成果。中國參與國際空間合作的條件越來越成熟,這為中國在國際合作中掌握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無限的空間是人類的領地。和平利用外空,造福全人類,是中國航天發展壹貫堅持的理念。”中國航天學會理事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表示,中國願與所有致力於航天發展的政府、航天組織、企業集團和科技工作者加強合作,攜手推動航天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