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實驗壹直以來被大家冠以自控力、延遲滿足的標題,如果排除外界因素基本這個實驗是成立的,我們先看壹下這個實驗的最初實驗和後續實驗。
最初實驗
最早的“棉花糖”實驗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上世紀60、70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 招募了600多名四歲的孩子參與實驗。研究人員把他們帶進房間,房間裏放著壹顆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自己有事情要離開壹會兒,如果他回來的時候,孩子沒有吃掉棉花糖,那麽就可以得到壹顆額外的棉花糖作為獎勵,如果吃掉了,則沒有獎勵。結果,2/3的孩子吃了棉花糖。14年後,工作人員找到當年實驗中沒吃掉棉花糖的1/3的孩子作後續調查,他們發現,那些能夠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在集中註意力和推理能力上面的表現都比別的孩子好。
重做實驗
“棉花糖”實驗後,羅徹斯特大學教授 Celeste Kidd,重新做了這個實驗。在“棉花糖”實驗之前,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和她的同事壹起畫畫拿了壹盒用過的蠟筆。同事會告訴孩子們,“可以現在使用舊蠟筆,或者等她去拿壹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幾分鐘後A組的同事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同事空手回來,和孩子們道歉地說,“對不起,我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同樣的情況又重復壹遍,這次是許諾有新的貼紙,同樣,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再次得到壹次道歉。經過這兩次前期的道歉後, Kidd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也就是成人兩次都兌現承諾的那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沒有信守諾言被道歉)的孩子高出四倍。
兩次實驗相比較我們發現了什麽呢?
孩子的自控力非常重要,但在後壹次實驗中,大人的不同行為成了兩組孩子自控力表現的重要參考。
確切的說“當孩子身處壹個信守諾言的環境,即使再小的事答應了孩子就會做到,那孩子也更願意自控”;可如果他們身處“出爾反爾,連哄帶騙”的環境,孩子會失去對環境的信任,就不會產生自主的自控行為。
其次,這個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都無法追溯。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否則,是無法做為自控力的標誌性實驗,原因除上面的因素以外,如下:
1、 ? 如果家庭中的孩子經常吃或見到棉花糖以及實驗中所使用的誘導物,那麽這個誘導物對孩子是沒有什麽吸引力的,就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和不好的拉到壹起來比較壹樣,視野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成長的起點高度都不同,是沒有可比性的。
2、 ? 這個誘導物對個體的吸引力不同興趣點也不同,比如這個孩子不喜歡吃糖,但他喜歡吃蕃茄醬壹個道理。
第三:這個實驗被大家推崇的時候被冠上了“延遲滿足能讓孩子有更大的成就”這個標簽壹貼瞬間被廣泛的傳播,在這個延遲滿足都不了解的情況下被應用在育兒中。
記得有個媽媽帶孩子來找我咨詢,孩子的情緒非常不穩定,有的時候會經常有莫明的憤怒,做事非常被動。在咨詢過程中媽媽不斷的強調她在生活中是怎樣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在講的時候充滿了成就感,講到結尾壹句話“我這樣訓練他怎麽還是這樣呢?”,這種成感瞬間消失,當我問她什麽叫延遲滿足時壹頭霧水。
那麽這個咨詢是壹個典型的錯誤使用延遲滿足的例子。
那麽我們先看看什麽是延遲滿足: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對父母們說:“妳知道用什麽辦法使妳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那就是:百依百順。”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是無益的。讓孩子學會等待與延遲滿足,是壹生幸福的基礎。延遲滿足即是指:個體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傾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現出的自控能力。
著名的“糖果實驗” 也表明:那些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延遲滿足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機會。實驗從壹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就是說——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特別註意: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或壓制欲望,而是壹種克服當前困難,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1、這裏所說的是孩子自已選擇,而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的所謂延遲滿足,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
2、這個實驗者的邏輯本來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壹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麽他在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沒有提到“如何讓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的問題,更沒有建議“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這個邏輯的關健點在於年紀和自主選擇。
為了更好地了解延遲滿足能力,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這些後續的研究結果,卻被倡導所謂“延遲滿足訓練”的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年齡的影響:5歲是分界。
米歇爾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壹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在針對更多孩子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壹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這壹結論與最新的神經發育研究的結果相吻合。
那麽綜上所述,這個實驗本身沒有問題,並且這個實驗也在不斷的延伸,那麽問題出在哪裏?家長對這個實驗是怎樣看待和使用。
綜合以上這些可以得出的結論如下:
1、 ? 孩子的自控力在於自主的選擇和自主的執行
2、 ? 孩子的成長環境決定因素是不能忽略的(這裏分兩部分,壹個是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和其他外界成長環境)
3、 ? 延遲滿足是給予孩子選擇,後果的主動評估的權利(父母允許孩子犯錯,不害怕孩子犯錯,知道在界限範圍內的嘗試和探索)
4、 ? 區分需求和欲望:兩歲半前是無條件的滿足,兩歲半幫助孩子區分是他的需求還是欲望,在這裏多說壹句,這個需求和欲望也是父母需要區分自已的還是孩子的,這個區分清楚才能幫助孩子區分什麽是他真正需要,4歲開始幫助孩子慢慢建立延遲滿足。
親愛的父母們,真正棉花糖實驗的價值您接收到了嗎?您知道怎樣幫助孩子建立“延遲滿足”了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孩子的成長往往是父母自身的成長,父母的人生有多綻放,孩子的生命就有多精彩,父母有多完善,孩子就有多自由。孩子的未來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成長,父母站的有多高,眼界有多遠,就決定了孩子的起點在哪裏。不要等到老了生命要結束的壹天才發現,依然沒有讓孩子成為壹個獨立健全的人,那麽,請加入學習的行列中來,讓我們壹起學習,壹起和孩子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