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構成600字六年級的壹場龍舟賽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古代,楚人對賢臣屈原戀戀不舍,很多人在他之後劃船救他。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xx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
我們打算在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粽子被官方指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還加入了中藥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叫“益智粽子的米是摻雜的,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著名的艾蒿和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
可見古人插艾葉、菖蒲是有壹定防病效果的。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粽子的包裹材料從野菜葉變成了野菜葉,然後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附加材料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每次讀這些兒時的歌,都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
五味草
我的家鄉在公戶山腳下。山上植被綠,果實香;山下綠水環繞,田地肥沃。在壹棵茂盛的枇杷樹旁,有整齊的紅磚綠瓦。壹個寧靜和諧的農村村落,這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了,我們都會和姐姐壹起上山采艾草,和石榴葉、梔子花混在壹起。初五,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治邪防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到了艾草清新詭異的香味,對我們來說就是壹件幸福的事,所以每年我們都爭相來到山上,采摘大面積的艾草,大面積的幸福。
當然,媽媽會用五種草藥給我們煮很多鴨蛋。據說孩子吃了不咳嗽。對於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我們總是拿著由我們聰明的姐姐用五顏六色的羊毛制成的裝滿鴨蛋的袋子到處炫耀。午飯後,我媽會用煮五味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的很香很舒服,整個夏天都沒有熱疹。
粽子和龍舟比賽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節給人的印象不僅僅是玩,還有吃。端午節期間,我們不僅可以吃到美味的鴨蛋,還可以吃到令人難忘的粽子。
包粽子也是端午節的保留節目之壹。媽媽和阿姨總是買很多粽子葉,用少的水泡,洗幹凈,碼好。粽子的餡壹般是糯米,有綠豆、紅棗等。,並煮熟。然後,經過媽媽和阿姨的靈巧忙碌,我們的孩子會像貪婪的貓壹樣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來的時間。
長大後學了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中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據說屈原跳進汨羅江後,群眾做了很多粽子扔到水裏,防止水裏的魚咬詩人的身體。這樣,魚吃了也不會傷害詩人。於是,為了保護和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就有了更熱鬧的龍舟賽。
我們村沒有賽龍舟,但黃石每年都有這樣熱鬧非凡的場景:
木蘭河畔,人們早早圍在岸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水面上,幾支整齊的龍舟隊,鮮艷的衣服迎風飄揚,男生們躍躍欲試。隨著壹聲鑼響,各隊爭相比拼,大家齊心協力爭奪第壹名。此時此刻,鼓聲、鞭炮聲和人們的喊叫聲構成了壹幅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六年級三年端午節,父母總是帶我去外婆家過節。壹進門就看到奶奶的桌子上放著很多包好的粽子。
看到奶奶包的漂亮的餃子,我突然感到壹股新的熱血湧了上來,主動對奶奶說:“奶奶,我來幫妳包餃子吧?”奶奶高興地說:“可以,當然可以。”
去做吧。我洗了手,跑去找我奶奶,先看看她是怎麽包的。我看到桌子上有好幾種餡料,紅豆,紅棗,還有我最愛的鮮肉餡。我不禁咽了壹口口水。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起兩片泡在水裏的粽子葉,拿在手裏轉了幾圈。粽子葉變成了壹個三角形的圓柱體。只見奶奶用勺子舀了壹勺糯米混合餡,然後用手捋平,把多出來的粽子葉包好,最後用繩子系好,壹個漂亮的粽子就出來了。我也開始像我奶奶壹樣放糯米,但是總是放很多。發生了什麽事?我驚奇地看到我的祖母,她正看著我笑。奶奶說:“小X妳看妳粽子葉下面有個洞壹直在漏糯米。”我壹看,底孔沒疊緊,就漏出來壹些糯米。唉,我太粗心了,我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奶奶還教我怎麽把葉子包緊,然後把米飯放進去,最後系上繩子。我按照我奶奶的方法做了幾個粽子。雖然粽子的形狀很奇怪,但是我很開心,因為我終於學會了包粽子。
餃子包好後,奶奶把它們放進鍋裏開始煮。我們耐心地等待著。過了壹會兒,空氣中彌漫著粽子迷人的香味。粽子熟了,我迫不及待地讓外婆趕緊把粽子從鍋裏拿出來。雖然出現了壹些開裂的糯米,但壹點也不影響它的美味。我壹下子吃了幾個。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之壹。我的家鄉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我就壹個壹個來了。願我的家鄉越來越好!
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古老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掛鐘造像,掛艾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遊百病,戴香囊,備祭品。
在端午節,有許多習俗活動,如早上為龍和胡須取水,在門口放艾葉,在山上采摘綠色,吃粽子球,包粽子和賽龍舟。
早上從龍身上取水——因為據說5月5日是龍的生日,這壹天從龍頭上噴出的水可以治病。因此,在這壹天早上,人們到外面的坑裏、溝裏、小溪裏取水,放在自己的水缸裏,供全家人吃喝,祈求壹年平安。
在門口放艾草——因為艾草可以辟邪,這壹天在門口放艾草可以保平安。
山上采青——因為這壹天是龍擡頭向地上的草噴水的時候,所以人們在山上采壹些草藥,如蘆筍、麥冬、金銀花、野葡萄等。,比以前更有價值。讓別人上山去撿綠樹,多呼吸壹些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也是很有意義的。
吃粽子——當地有壹句廣為人知的諺語叫做【不吃五月粽子,就不放過】。破毛皮是舊棉衣。這壹天是五月初五。倒春寒剛過,大地開始回暖。過了這壹天,夏天,溫度自然變高,棉衣也不再穿了。大家都要用土豆粉和黃枝汁包粽子,表示吃完後寒冷的天氣過去了,溫暖的夏天來了。
吃粽子球——粽子球是用香菇、花生、豬肉和甜面醬做成的壹種食物,有甜有鹹,用竹葉包裹成六角形拳頭大小的餃子。它的起源來自中原。它是中原水鄉人民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壹種風俗食品。
賽龍舟--來自屈原的記憶。長江沿岸的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比賽。
今天外婆家也包了粽子。我拿出壹大壹小兩片粽子葉,像我奶奶壹樣,折了壹角,在折好的喇叭筒上放了壹點泡好的糯米,塞了壹大塊肥豬肉,上面蓋了糯米。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心想:簡單的餃子,擋不住我的聰明。然而,當我再次蓋上稻葉時,糯米卻像個調皮的孩子壹樣不聽我的話,壹個個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壹樣跑來跑去。還好奶奶“寬慰”了我——我壹點點掉了些糯米,我也就釋然了,心裏壹塊沈甸甸的石頭也放下了。幾經周折,終於走到了最後壹步——系壹根棕色的繩子。粽子只有包得緊緊的才好吃,所以我拿著棕色的繩子,壹圈壹圈的系好,才給奶奶。這時候我才知道,包粽子是壹門手藝,包起來不容易。
我感覺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它蘊含著祖國人民的深厚感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應該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自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