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濮院的歷史和文化

濮院的歷史和文化

濮院歷來重視編纂地方誌,明清以來有15種。據《濮院誌》記載,歷代有185人,著述380種,為鎮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清末民初,京劇、越劇、皮影戲、木偶戲、平話彈詞等各種劇種來蒲演出,劇種的演出壹般在苗臺、、湘舉行,鎮上還有不少書屋。20世紀20年代,濮院開始放映無聲電影。在20世紀40年代,鎮上有壹個劇院。

明清時期,濮院有亦舒、亦學、祥雲書院和壹個提倡女學的婦女會。民國時期有兩所完全小學,13小學,還有織布作坊、機械小學等職業學校。1947年,濮院前往上海發起創辦私立美景初級中學。建國後,改建為桐鄉縣第三中學。

溥熱情好客,各界文人墨客紛紛來鎮居住。元至順建年間(1330-1333),蒲父子組織了“聚桂文會”,500名東南名士攜文與會。楊偉貞評卷評優,錄選了30篇優秀作文,出了壹本畫冊。後世有“自五邑起,皆文代代傳”之說。明清時期居住在該鎮附近的包迅、北瓊、程劉莊等人在蒲川結成社團。清初舉辦太平文博會;嘉慶年間,嶽洪珍和陳世昌組織了冷鋒詩社。明初居住在濮院的著名儒士宋濂所作的《蒲川八景》壹詩,引發了眾多名人的齊聲吟唱,促進了該鎮的詩歌創作。呂坤的《鴛鴦湖謳歌》就舊聞和諷喻而言,不亞於朱彜尊的《鴛鴦湖謳歌》。清代,沈濤的《深湖百首》贊美了小鎮的歷史、人文、市場、物產和名勝古跡。乾隆年間,沈堯咨、陳光裕合編《蒲川詩話》,收集了29位詩人的作品35卷,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作品。清代雍正、乾隆以後,藝術創作和書畫鑒賞、石刻、考古收藏也在鎮上流行起來。沈祿端、、張等人,或書畫、或石雕、或收藏鑒賞,都有很深的造詣。董,清代濮院畫家,博覽群書,擅畫花鳥。其仿宋代草蟲原長卷為吳昌碩題寫,尤為珍貴(現存桐鄉縣博物館)。著名學者沈子有大量關於太平天國的史料。其曾祖父沈東佘撰寫了《東社雜記》,其祖父沈為廷將其附於《遊深湖》,為濮院留下了珍貴的文史資料。濮院自古以來就有淳樸的風俗,重禮輕恥。壹年之中,有許多目的不同的節日。每到除夕,家人團聚,開心辭舊歲;大年初壹,鞭炮齊鳴,慶祝春節。或者選擇好時機,燒香祭祖,拜天地,祈福,讓商人獲利,收獲莊稼;或者同宗、鄰裏、朋友,互相交流,慶祝吉祥姻緣等。

春節的第壹天,人們會在午夜燃放煙花來迎接新年。早上吃湯圓,讓湯圓又圓又甜。還有長壽面,意在長壽。從初二開始,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拜年。

元宵節也叫元宵節,在農歷正月十五,古代叫上元節。IHD有迎龍燈、賽龍舟和吃餃子的習俗。新年在元宵節結束。

農歷二月初二,人們有吃蘿蔔糕(年糕)的習慣。孩子們競相放風箏,村裏的人籌錢賞神(土地神)取樂。

農歷三月初三,女人采野菜花插上,有人說夏天不暈。在清朝康熙皇帝的辛醜室(1720-1721),三月三日會有祈福大典,屆時會浪費幾千塊錢,招待男女。

4月5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壹天叫清明夜,吃螺螄獅子,扔空殼上瓦,壹舉成名。清明節吃清明餃子,互送親朋好友。清明節前後十天,家家祭祖。

長夏五月六日的夏天,家裏人都吃麻球。據說可以避免蚊蟲叮咬。還有烤野生稻,露天用磚瓦做的(最好在樹下,瞄準鳥巢)。由白米飯和竹筍、新蠶豆和肉制成。傳說吃完就不是夏天了。

在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我們吃褐色的種子和雄大豆。菖蒲和艾葉掛在門前。用雄黃在小孩額頭上寫“王”字,穿上五毒衣驅邪。

6月19日農歷的19日據說是觀音道學日。村裏的人有燒香,買魚蝦放生的習俗。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晚上,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這壹夜,可以觀賞到《天河》裏牛郎織女的相移,讓村裏的人覺得是壹種享受。以前也有女孩子學縫紉,求技術。七夕的晚上,我把事先做好的小繡花鞋放在馬桶邊上,喃喃道:“坑裏的女神是獨腳仙,教我家姑娘好好縫。”庭前還掛著瓜果,如果晚上有蜘蛛在身邊,就叫“巧合”。還有洗成汁染指甲的鳳仙花。據說7月7日染色會“染得快”。

中秋節通常在農歷七月十五日被稱為中秋節。在過去,死者的靈魂在12日到16日被獻祭。

中國農歷七月三十日,傳說是藏王菩薩誕生。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地裏插上香燭,意思是插上蠟燭;把鋸末和油混合放在瓷磚上點燃,每天都會很香;把磚堆成塔,在上面點上香,就叫燈塔;把壹個紙燈放入水中,隨其漂流的叫瀝水燈。現在仍有少數人在那壹天在地上放蠟燭。

中秋節被稱為中秋節,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那天月亮是圓的。每天吃月餅,南瓜,南瓜子。深夜賞月,舊時東嶽廟有賞月會。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人們喜歡吃紅豆和糯米,文人喜歡賞菊、飲酒、吟詩。

冬季至日65438+2月12冬季至日節的前壹天被稱為冬季至日之夜,用食物、酒和紙錠祭祀死者。在冬天的至日,有壹句諺語說,妳可以彌補妳吃的東西。

臘月二十三送竈,俗稱農歷除夕。開始掃屋塵,準備年貨;燒紅豆糯米祭竈神,送紅紙做的紙轎子給竈神;冬青樹和柏樹的枝條纏繞在麻桿上,稱為“日日增加”;把麥芽糖塗在竈神的“嘴巴”上,讓竈神好好為世人說話。

除夕是臘月的最後壹天,俗稱除夕。用雞、魚、肉、年糕祭祀神靈,稱為“土地過年”。為團圓飯加熱。這叫熬夜。晚飯後,長輩給年幼的孩子壓歲錢。這壹夜,讓炮彈扔了壹地也不掃。自南宋以來,濮院鎮的百姓多以養蠶織綢為生,勤於縫紉機,所以有關於養蠶的習俗。

正月裏,用壹根長竹竿祭拜柴田,四面綁上稻柴,立在田間或空地上,用蘆葦搭起棚子。棚內供奉田祖和蠶花之神,晚上還會有巫婆唱歌、放鞭炮、放花管,然後送火給神靈,祝願田蠶來年豐收。同時也很好玩。

養蠶與絲綢的發展密切相關。臘月十二蠶生日,老蠶娘娘(春蠶農婦)常以米粉為繭圓祭爐,稱為蠶圓戲。有宋日:“金鉑鴿有圓蛋,湯在小鍋裏沸。今年生日滿桃紅蠶,明年山頭有十萬。”現在爐子已經不崇拜了,但是養蠶時禁忌的壹些詞語很講究。比如筍不叫筍,蠶叫“損”,吃姜不叫姜,蠶叫“僵”。避免說“茶”字,因為“茶”和“蛇”同音(濮院方言)。濮院是中國?溥絲之鄉。自宋代蒲家遷地以來,農耕、桑、絲織業不斷發展。生產出來的Pu絲潔白、滑爽、柔韌、耐洗,是絲綢中的上品。它被歷代皇室官員廣泛使用,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其繁榮延續了700多年。南宋惜春(公元1174-1189)期間,“素錦輕,日工盛,濮院名達天下”(《蒲川傳》卷壹)。

到了明朝萬歷年間,運土機器換成紗絲,制成了獨壹無二的作品,蒲絲的名字也越來越出名。濮院絲綢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發展成為絲織業專業鎮。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1662—1795),絲綢產銷達到高峰,形成了以濮院為核心的區域性蠶桑、絲織商品經濟中心。《浙江通誌》記載:“金笳大名頗有名氣,但濮院所產絹絲訓練有素,組織嚴密,以賈誌恒在壹鎮經營為基礎,年底貿易不下數十萬金”,史稱“工商巨鎮”。當時濮院鎮有壹萬個花炮,大部分人都以織綢為生。有許多種類的絲綢,包括花絲綢,官方絲綢,籃子絲綢,平原絲綢,帳篷絲綢和彩繪絲綢。有花、素絲、錦緞、三梭、五梭、花、素絲和紗。清末仿湖縐,盛產蒲縐。

蒲絲在全國各地都有銷售,尤其是“大富貴”“小富貴”等圖案,更受北方人歡迎。“脆皮羊肉面”是濮院鎮的傳統飲食,冬春季節各美食館都有賣。羊肉是用當年生的“花山羊”做的(肉嫩,味小,山羊最好,湖羊次之)。待其宰殺脫毛後,洗凈切成小塊,每塊約四盎司,疊放在大鍋內,每鍋80塊左右,調味,適量醬油、白糖、紹酒、姜、紅棗。面條是當天鎮上的制面作坊抖出來的細水(像線壹樣粗)做成的。人們可以在壹大鍋開水(俗稱健康面)裏壹煮就拿出來,放在盛滿羊肉湯的大碗裏,蓋上壹片脆皮羊肉(喜歡肥瘦,可以自己選),隨意撒點蔥、蒜或辣椒粉,就可以吃了。羊肉酥香嫩滑,香味濃郁,面條軟而有彈性,湯汁濃而有光澤,色香味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