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調味品,從最初以魚為主要成分的魚醬,到後來以核桃為主要成分的醬,再到現在以西紅柿為主要成分的番茄醬,它的歷程是貿易全球化的最佳代表。它也揭示了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的歷史。
“我們都是移民,沒有壹種文化是孤島。”番茄醬的故事是壹扇窗戶,向我們展示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從魚露到番茄醬,兩者的差異似乎遠大於相似之處,語言學家也只是從語言中找到了起源(當然,肯定還有其他證據)。這是《食物語言學》這本書呈現的內容之壹。
作者任少堂是個地道的歪堅果。這個充滿中國味道的名字,應該是他的華裔生物學家妻子起的。任少棠是斯坦福大學的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教授,也是馬瑟天才獎的獲得者。這本書裏的很多內容都是他在斯坦福大學給大壹語言學新生上的課。雖然來自象牙塔,但並不枯燥,充滿樂趣。
除了番茄醬的來源,任教授還研究了許多有趣的課題:
為什麽火雞和火雞的英文叫turkey,法文叫D 'Inde?
為什麽吐司和吐司有關系?
為什麽面粉和花在英語中曾經是同壹個詞(震驚?我還以為只是諧音呢!)?
……
他依靠自己計算機科學教授的背景,帶領團隊研究了美國7個城市的6500份菜單和65萬道菜進行數據分析,揭示了菜單術語與餐廳定位、定價等因素的關系。下次妳去美國的餐館,看不懂菜單也沒關系。只要記住,菜單中使用的單詞越長、越生僻,餐廳的價格就越高。
當然前提是人家有菜單。連菜單都不提供的餐廳,壹般人是望塵莫及的。
很多問題就像三歲小孩提出的問題壹樣幼稚。我們可能都在腦子裏想過他們,但我們早已接受了他們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用食物吞噬了我們的探索精神。而壹個好的學者總是保持著孩子的好奇心。舊金山從不缺少好餐館。任教授愛吃愛玩,但他從來不浪費時間等飯。從菜單上的字,上菜的順序,敬酒的由來,到中餐為什麽沒有甜品,沒有壹樣不引起他的好奇和想象。
吃貨寫的書肯定有吃貨的特點,所以這是我第壹次看到按菜單順序排列的書。任教授先教大家如何看菜單,再把大家熟悉的各種食物從開胃菜剝離到甜品。
妳不需要成為壹個美食家來理解這本書。其實我覺得任何壹個學習語言學、社會科學、品牌營銷、餐廳管理或者任何與食品相關的工作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裏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比如看完這本書,我會更清楚如何通過菜單選擇餐廳和點餐(看是誰的客人),如何讀懂超市貨架上商家印在食品包裝上的潛臺詞,如何含蓄地影射壹些喜歡在餐桌上擺X的人。
遺憾的是,由於文化背景和語言差異,這本書的很多知識點在中國語境下可能行不通。在這種預期下,任何壹個同樣是吃貨的學者,也會對中國的飲食語言學做壹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