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詞條
╳
大棗
[dà zǎo]
更多圖片(18張)
大棗,又名紅棗、幹棗、棗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八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栗、桃、李、杏、棗)之壹。紅棗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P以及鈣、磷、鐵和環磷酸腺苷等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維生素王之美稱,具有補血養顏之功效。
中文學名:大棗
拉丁學名:Ziziphus zizyphus
別稱:紅棗、幹棗、棗子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鼠李目
科:鼠李科
族:棗族
屬:棗屬
種:大棗
分布區域:原產中國,我國大部分地區
主要種植區域:山西、陜西
其他種植區域:河北、山東、河南、甘肅
分享
簡介
大棗,又名紅棗、幹棗、棗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八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形態特征
大棗
棗(Ziziphus jujubaMill.),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平滑無毛,具成對的針刺,直伸或鉤曲,幼枝纖弱而簇生,頗似羽狀復葉。成“之”字形曲折。單葉互生;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有卵形,長2~6厘米,先端短尖而鈍,基部歪斜,邊緣具細鋸齒,主脈自基部發出,側脈明顯。花小形,成短聚傘花序,叢生於葉腋,黃綠色;萼裂,上部呈花瓣狀,下部連成筒狀,綠色;花瓣;雄蕊,與花瓣對生;子房室,花柱突出於花盤中央,先端裂,核果卵形至長圓形,長1.5~5厘米,熟時深紅色,果肉味甜,核兩端銳尖。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
暖溫帶陽性樹種。喜光,好幹燥氣候。耐寒,耐熱,又耐旱澇。對土壤要求不嚴,除沼澤地和重堿性土外,平原、沙地、溝谷、山地皆能生長,對酸堿度的適應範圍在pH5.5-8.5之間,以肥沃的微堿性或中性砂壤土生長最好。根系發達,萌蘗力強。耐煙熏。不耐水霧。
地理分布
生長在溫帶地區的小喬木,主要分布於中國、朝鮮半島、黎巴嫩、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在中國南北各地都有分布。因其經濟價值,在各個時期被移植到日本、歐洲南部、北美洲。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於新疆、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貴州等地。
分類學
名稱大棗;拉丁文名Ziziphus zizyphus.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鼠李目;鼠李科;棗屬;棗種。
品種分類
目前有300多個品種,有紅棗、南棗、圓棗、金絲棗、布袋棗、扁棗、相棗、脆棗、大糖棗、無核棗等。嬰幼兒吃棗泥,老弱者吃大棗,比吃其他果品好。
靈寶大棗
靈寶大棗
有著極高的營養及藥用價值,含磷、鐵、鈣等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靈寶大棗可調氣血、潤心肺、補腎胃、療熱寒。棗肉所含單寧、硝酸鹽、酒石酸可入西藥,所含維生素P是治療高血壓的特效藥物。中醫主要用於治療肝炎,另外,大棗還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等重要作用。
寧陽大棗
品質中上,9月中旬成熟。寧陽大棗品種主要有:圓鈴、長紅、酸鈴、六月鮮等果實平均每枚重17克,最大的可達50克以上,其特點:果實碩大、果皮薄、紫紅、有光亮,果肉肥厚、細膩扯絲、清甜可口,營養豐富、耐貯運等。
黃河灘棗
黃河流域兩岸地帶培育的大紅棗,俗稱"灘棗",學名"木棗",特點顆粒碩大,呈圓柱形,色如墨玉,果肉甜軟潤香,素稱"人參果"。 在山西、陜西黃河交界,山西臨縣、柳林,陜西清澗縣,陜西佳縣都是有名的
黃河大棗
黃河灘棗之鄉。
新鄭大棗
河南新鄭的“新鄭大棗”,素有 “靈寶蘋果碭山梨,新鄭大棗甜似蜜”的盛譽。
阜平大棗、行唐大棗
河北阜平、行唐地區的大棗產量占全國第五。它具有個大(平均單果重8-10g、皮薄、肉厚、核小(核肉比為1:18)、可食率高(98%),幹棗含糖量高(67%左右)等特點。
金絲小棗
主要產自山東樂陵、慶雲、無棣,河北滄州。無核,含糖量高,掰斷可拉
大棗
圖冊 5張
出絲
冬棗
河北黃驊地區為主產區: 甜脆適合鮮食,在冬春上市;山東沾化也出產優質冬棗,是當地特產,在秋末冬初成熟,果大脆甜,但不易儲存。
板棗
山西的“板棗”: 板棗為中國四大名棗之首,成熟後為黑紅色,果肉白綠色,制幹後的好棗,皮無皺折,豐滿有彈性,肉淡紅色。
樓蘭紅棗
新疆若羌地區(塔裏木樓蘭絲路)的“若羌紅棗”中國獨壹無二的樹上吊幹,冰川融水灌溉,最
樓蘭紅棗
高溫差28度,所以造就若羌紅棗個大美觀,橢圓形,曬幹為深紅色,才下果時肉脆棗甜,曬幹後肉軟甜潤。
和田玉棗”
新疆和田地區的和田玉棗營養和保健價值極高。它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纖維素;紅棗營養十分豐富。
臨澤小棗
產自甘肅,肉質致密,多汁,鮮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43%,維生素C含量高壹般為662.7mg/100g,制幹率56%,含糖分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