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四季養生有哪些常識?

四季養生有哪些常識?

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如《蘇文·四氣調神》說:“四時陰陽之人,萬物之本也。”為了適應自然的變化,人類必須“適應四季寒暑”。因此,人們不僅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而且要積極適應這些規律。《蘇文·移精化氣》指出“移步避寒,棲蔭避暑。”“蘇文,四氣調神”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春天,萬物向上生長,處於復蘇過程中。五臟屬肝,宜升養,以調理柔肝,順應肝以升發元氣。

夏天天氣熱,人體喜歡冷。此時五臟屬心,宜補,以養心、清火、助臟、祛邪。

長夏,五臟屬脾,宜輕補,可選用藥膳,如薏米豬蹄。

秋天,氣候漸涼,但有時又幹燥邪惡。此時五臟屬肺,適合平補益肺潤燥。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會收斂,會躲藏。此時五臟屬腎,宜溫補,滋腎原味,溫而不燥。

春天,天氣越來越暖和,萬物開始復蘇,人體的變化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相壹致。從冬季的固斂到陽氣的上升,人們的活動也在增加。中醫認為,“由靜轉陽”是人體在春季的重要生理變化,是“天人應和”的結果。如果這種改變能夠正常進行,人體就會健康無病。如果不正常進行,體內的平衡就會被破壞,人體就容易生病。中醫還認為,春天楊琪上升,樹木發芽,與五臟中“肝”的性質相呼應,有“肝為臟腑之肝”的說法,而“肝抑脾”,春季肝氣上升會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脾的運化,所以很多人在春季食欲不佳,食欲下降。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需要進行飲食調理。無論是健康人,還是慢性病患者,春季的飲食調理都必須順應大自然和人體的變化,不能再像冬天天氣寒冷時那樣吃太多厚重溫熱的食物,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還會擾亂人體的陰陽平衡。即使吃了厚溫的藥膳,也不壹定有好處,很多人吃了之後會腸胃不適。

夏天,天氣炎熱,萬物都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此時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是壹年中最旺盛的時期。中醫認為,在夏季,自然界的熱、氣最大,人體的“陽”最強,容易傷心,引起心煩失眠,所以夏季要註意養心安神。

在漫長的夏季(農歷六月,陽歷七八月),由於天氣炎熱或濕熱過度,容易使脾濕困,導致頭痛頭暈,不想吃飯。夏季暑熱過盛易耗氣傷陰,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和陰陽平衡。保健進補方面,原則上以清補為主,選用藥膳性涼或平和,以清火養陰,平衡陰陽。甘涼、利尿解暑、少油膩是夏季常用藥膳的主要特點。人體天生喜歡涼,在飲食上更願意吃壹些清淡少油膩的食物。對於壹些夏季因貪涼而導致脾胃受傷、腹瀉、發燒、感冒的人來說,這些藥膳在患病期間不宜過多服用,因為人體的陽氣已經因寒冷而受傷不再旺盛,滋補時不宜服用過多。

秋天,天氣慢慢由炎熱轉為涼爽幹燥,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逐漸變得平緩。保健進補也要按照這些規律來進行。天氣轉幹轉涼,當然沒有夏季炎熱潮濕的弊端,讓人感覺很舒服。但如果轉化太快太劇烈,人體會無法適應,體內陰陽平衡被破壞,表現為涼燥之邪,會傷人。所以,吃飯就要說:“秋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另壹方面,雖然秋季由熱轉冷,但夏季的余熱卻時有反復。有些人由於調理不當或夏季熱盛,入秋後體內仍有夏季余火。氣候轉燥,就成了燥火,出現口幹、咽幹、咳嗽、皮膚幹燥等癥狀。這樣的情況,就要以清潤為主進行調節,不宜暴飲暴食煎燙之品。中醫也認為,秋天的寒冷天氣屬於肺,而肺是嬌嫩臟的,喜濕惡燥。無論是初秋溫暖幹燥,還是深秋寒冷幹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應以潤燥為主,根據天氣冷暖和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的涼、溫或平藥膳,以達到潤肺益肺、祛邪強身的功效。即便如此,由於肺屬金,惡熱喜寒,所以秋季保健調理的藥膳多為平涼之品,溫補之品相對少見。

冬季天氣寒冷,“冷是吸引的主要來源”,人與自然對應,身體也處於收斂的潛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季是最好的傳統療養季節。

冬季進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味濃,溫補。濃味不僅指冬天吃的飯菜香味濃郁,還指飯菜營養豐富,味道香甜。中醫認為“厚味厚精”是指豐富甘甜的飲食補充人體所需的必需營養。溫熱的意思很好理解,因為冬天寒冷,陰氣充沛,人體需要吃壹些溫熱的飯菜來驅除寒氣和溫熱的陽氣。這兩個特點的結合,就是冬季保健進補,味濃溫補的原則。另壹方面,中醫認為人體的壹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元氣驅動的,元氣主要由腎產生。冬季“臟腑歸腎”,“腎主藏精”。冬季補腎精可以促進元氣的生成,所以冬季進補的另壹個原則特點可以概括為“補腎,補精益元氣。”“厚味溫補”和“補腎填精補元氣”是冬季保健進補的原則,其中“厚味溫補”是從人們藥膳的性味中總結出來的,而“補腎填精補元氣”是從藥膳的功能中總結出來的,兩者是統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