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按樹種分類:喬木茶:傳統意義上的普洱茶。喬木葉作茶籽,葉大,稱為大葉茶。灌木茶:隨著人們對普洱茶需求的增加,茶農移植茶樹來制作茶園。近年來,臺地茶(茶園茶)被培育成灌木種,即俗稱的矮化茶樹種,被稱為小葉茶。灌木茶葉子薄,營養成分少。
3、按形狀分類:散茶:普洱茶仍保持茶葉原有的散葉形狀,不壓成特殊形狀,稱為散茶。錯落有致的普洱茶有利於初學者觀察葉片的形狀和顏色,也便於觸摸葉片,感受普洱茶葉的手感。成品散茶通常由灌木茶制成。餅茶:又稱餅茶。平盤,有點像披薩,是最常見的品種之壹。沱茶:看起來像壹個直徑10厘米左右的飯碗。沱茶多以嫩葉制成,滋味鮮爽,活性物質多。磚茶:大概是半塊磚,也是長方形的。大部分磚茶都是通過西藏、蒙古等地運往各方,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運輸方便而制作的。磚茶多以成熟葉為原料,口感醇厚,耐沖泡。
4.按加工方式分類:新鮮采摘的茶葉經殺青、揉撚、烘幹後成為普洱毛青。制作生茶後,由於後續工序的不同,分為“熟茶”和“生茶”。生茶:生茶自然是陳方,生茶不是經過堆發酵的。生茶具有桀驁不馴的天性,色澤橙黃明亮,香氣淡雅純正,甘甜爽口。經過幾年的存放,茶的性質逐漸馴服,蘊含的清香淡雅。生茶味道很濃。越久越香越有活力,價值逐年遞增。普洱生茶被譽為“茶多酚之王”。以野生大葉種原料制成的優質普洱生茶,茶多酚含量約為龍井等普通綠茶的三倍,側重抗癌、抗衰老、防輻射。熟茶:生茶經過堆制發酵後,趨於溫和,故稱熟茶。熟茶的制作技術是在1973左右發明的。普洱熟茶性質溫和,常飲不燥,湯色鮮紅晶瑩,香氣醇厚溫潤,甘甜生津。熟茶珍藏後,味道越來越老。熟茶經過堆制發酵,富含有益菌,在降血脂、降血壓、減肥等方面效果突出。它也是溫暖柔軟的,可以溫暖身體,保護腸胃,不影響睡眠。
5.按照貯存方式,幹藏普洱是指貯存在通風、幹燥、清潔的倉庫中,使茶葉自然發酵,最佳陳化時間為10 ~ 20年。濕藏普洱:壹般放在潮濕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酵。因為茶葉裏面的東西被破壞的比較多,而且經常有泥巴或者黴味。濕藏普洱雖然陳化速度比幹藏普洱快,但容易發黴,對人體健康不利,所以我們不提倡銷售和飲用濕藏普洱。還有地區:北京倉、雲南倉、昆明倉、港臺倉、馬來西亞倉、廣東倉。
6.按產地山分類——臨滄、普洱、西雙版納:普洱古茶山在河內(即瀾滄江以東)分為六個古茶山:悠樂、戈登、益邦、芒枝、滿轉、曼撒,即現在俗稱的“義烏產茶區”;河外(即瀾滄江以西)有六個新茶山:南諾、南橋、孟松、景邁、布朗、八達。關於六大古茶山,至今仍有不同的說法:悠樂、戈登、益邦、芒直、曼轉、曼撒是歷史上的“六大古茶山”,現改為:逸武、悠樂、戈登、益邦、曼轉、曼撒。原因是道光年間(1821—1850),隨著滿枝、甲部、壹空等茶山的逐漸衰落,壹物茶山崛起並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