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第壹個版本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這種說法在全國廣為流傳,人民群眾最為認可。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和三閭壹樣,是壹位左傾官員和醫生。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致力於國家的政治改革。然而他卻屢遭反派的攻擊和迫害。此外,楚懷王昏庸無知,不辨忠臣漢奸。滿懷忠君愛民之心的屈原被異化流放,終於在悲痛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死於汨羅江。人們只有端午節紀念他,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第二個版本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的名臣,楚人,父兄,都被無情的楚平王冤死了。後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和,幫助吳國征服楚國。第五次世界大戰後,他進入了楚國的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下,為父兄報仇。吳王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吳國變得更加強大。他攻打嶽,壹舉拿下。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此時的吳王夫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驕橫起來,不聽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免後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相信了誣陷伍子胥、逼迫伍子胥自殺的讒言。伍子胥臨死前對鄰居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涇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滅吳。”然後他拔劍自殺了。夫差得知此事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拋入河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的第三個版本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父親在河裏淹死了,但她打撈了幾天也沒找到屍體。那時,曹娥,壹個孝順的女兒,只有14歲。她傷心欲絕,日夜在河邊哭泣。十七天後,他在五月初五跳河,五天後,他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感驚天動地,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學者和作家紛紛發喪,贊揚曹娥在河裏尋找父親的孝心。孝女曹娥的墓在今天的浙江紹興。墓前有碑,相傳為金所書。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城鎮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死去的河流被重新命名為曹娥河。人們也在五月的第五天來祭奠曹娥,當時她跳入河中尋找她的父親。
第四個版本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浙江紹興人,別號瑞卿、熊靜,壹號鑒湖女俠,小字玉谷。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喜歡騎馬擊劍。她在當代有花木蘭、秦良玉的美譽。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他策劃了壹場革命起義。可惜在會上被清兵逮捕,不屈不撓。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紹興宣恒口壯烈犧牲。雖然秋瑾是在六月初五殉難的,但後人欽佩他的詩和人民,哀悼他的英勇事跡,所以他們把他與愛國詩人屈原相提並論,並在端午節舉行紀念儀式,紀念這位女英雄和女詩人。
第二,端午節的習俗
1,龍舟賽
賽龍舟前,請邀龍,祭神。比如廣東端午節,端午節前要出水,在南海廟裏拜南海神,裝上龍頭和龍尾,然後準備賽跑。並買壹對紙公雞放在龍舟上,以為可以保船平安(隱約對應古代鳥船)。閩臺赴媽祖廟朝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首,殺雞,龍首滴血,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正式比賽開始時,氣氛非常熱烈。現代龍舟賽基本相同,只是規則稍微嚴格了壹點。近年來,國際龍舟比賽在國內外出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運動員。
除了速度的比賽,還有其他活動,如劃龍舟。比如龍舟下鄉,就是在賽龍舟的時候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子裏遊玩,集合。有時龍舟也有各種花樣,有表演的意思。還有劃船比賽。
2.系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孫以五彩帛縛其臂,名為長命,壹續命,壹爭兵,壹爭五色,壹爭兵鬼,使人不至得病。”五彩絲不是五顏六色的絲線,而是由壹定的紅、黃、藍、白、黑絲線組合而成。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天下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進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孩子平安健康。
3.掛錢包
年輕時的廣濟引用年輕時的雜記說“端午由紅白兩色構成,彩線貫穿,使其狀如花。”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裏的東西幾經變遷,從吸汗的蚌粉、辟邪的護身符、銅錢和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4.掛艾葉、菖蒲和大蒜
艾、菖蒲、大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節又叫“木蘭節”,荊楚有挑艾的習俗。采艾草,要在雞叫之前開始,選最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甚至把艾草紮成老虎形狀,然後在上面貼上艾葉。艾葉和菖蒲含有芳香油,具有和大蒜壹樣的殺菌作用。端午期間,夏季至日將近,正是寒暑交替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要註意。保山縣有句諺語:“不吃端午粽子,送不了寒衣;吃完端午粽子,要凍三次。“在古代,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壹切疾病都是鬼邪作祟。因此,在端午節,人們以菖蒲為劍,艾草為鞭,大蒜為錘,也稱為“三大武器”,以為可以擊退蛇、蟲、病菌,消滅邪靈。
在江南,端午節喝菖蒲酒是壹種習俗,所以它的藥用功效更直接。通常節前將菖蒲切碎,配以雄黃,浸於酒中,逢年過節即可飲用。
5.寫個咒語。
除了用艾、菖蒲、大蒜等“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壹種重要的驅鬼方法,就是在室內懸掛符咒辟邪。懸掛驅魔符號和壹些嚴格的儀式。如有要求,必須寫在端午節日出或正午。書寫材料必須用生朱,硝石必須放在硯中和書寫人群中。比較流行的咒語有:“五月初五,赤口白舌消”等等。上海人習慣在端午節門口懸掛鐘馗像,是這種辟邪習俗的延續和演變。此外,與此習俗類似的還有在孩子額頭上點雄黃酒。節日的早晨,婦女們把艾蒿戴在孩子的耳朵上,把菖蒲戴在頭上,然後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壹個“王”。據說這樣可以讓所有的鬼害怕,保命。
6.射柳樹
北方人的端午節慶祝遊戲-射柳。據說這種競技活動出現在遼代,壹直持續到清末。
龍舟節的清晨,人們會射柳放馬。首先從柳樹樹幹的中上部切下壹段綠皮,使其變白,作為靶心。然後選手們依次策馬疾馳,用弓射向白色的地方。射下柳乾後,誰能接住斷柳,誰就是勝利者。《晉·李實誌》:“因遼國風俗,晉五日插柳於地數寸,剝其皮而白。先壹人先策馬飛奔,再以無羽橫簇箭策馬飛奔。最好是用手折斷柳樹放松壹下。撿不起來的是其次。每壹槍都要擊鼓助陣。”到了明朝,鳥被儲存在葫蘆裏,被射殺。這種節日競賽直到清末才成為壹種習慣。
7.打馬球
明太祖的弓圖。鞠躬,也就是打馬球,也是北方端午節主要的經濟娛樂活動之壹。根據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是這項運動的愛好者。
打馬球也是端午節的玩法之壹。馬球就是騎著馬,拿著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國演義》曹植名都中有壹句“連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長安,有壹個寬闊的體育場,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歡馬球。張淮王子墓中的《馬球圖》描繪了唐代馬球運動的興盛:畫中20多匹馬在高速飛奔,馬尾辮被紮起。玩家們披著披肩,穿著靴子,手持棍棒,壹個個互相擊打。《金枝析》記載遼國把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習俗,在端午節和重陽節打馬球。晉《李實誌》也記載晉人在端午節時擊球。宋代有“球戲樂”舞隊。到了明朝,馬球依然流行。《續文獻通考》記載,明成祖在東園多次擊球射柳。明代《玄宗樂圖》長卷中,有玄宗賞馬球的場景。當時當官的知望寫了壹首午後看球賽的詩:“玉如金馬,雕有七寶。”當妳飛翔的時候,妳會震驚,妳會感受到星星。煽動頁成了三勝,歡喜是第壹。青雲循著足跡,蜿蜒在寺廟的東端。“在北京白雲寺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的守則。清朝天壇也有馬球,馬球直到清朝中期才消失。古董馬球最近出現在Xi,這使得這項古老的運動在消失多年後再次出現在中國。
8.采集草藥
這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壹。《夏鄭瀟》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雜藥集》卷二十二引用《荊楚歲時雜藥集》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魏後,齊姚敏蜀?《雜記》中有五月捉蟾的記載,也用於醫藥。後來,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節抓蟾蜍的習俗。比如江蘇,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藥蟾酥。杭州人也給孩子吃蛤蟆,說夏天能降火不生瘡。並於5日將墨錠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幹,便成蛤蟆錠,敷於膿腫處即可消散。這種捉蟾藥的習俗,源於漢代“蟾爭兵”的傳說。再比如湖北監利端午節“采藥”的習俗,也是采藥。采藥是因為端午節前後草藥的莖葉成熟,藥性好,這壹習俗就在這壹天形成了。
9.跳鐘馗
(1)舞於鐘馗,擾於鐘馗:晉代以來,舞於鐘馗,擾於鐘馗,祝福鎮宅,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
(2)掛鐘馗畫。鐘馗最早的畫作據說來自畫家吳道子。據北宋沈括《孟茜布比談》記載,唐明帝病了近壹個月,忽然夢見兩個鬼。小鬼偷走了玉帝和楊貴妃的紫色香囊,逃之夭夭。大鬼抓住了小惡魔,挖出了他的眼睛,然後打碎它,吐出來。“我是鐘馗,”大鬼說。“我是壹個武功舉不成功的人,我向陛下發誓,為天下除害。”唐朝皇帝壹覺醒來,病好了,就把畫師吳道子叫來,叫他根據夢裏的情景,畫壹幅大門捉鬼的畫。道士寫了壹支筆,成了功臣。唐朝皇帝看了之後,和他的夢壹模壹樣,驚嘆不已。後來鐘馗畫逐漸進入民間,多在五月端午,或端午前後幾天作畫。清代,長江以南的江浙地區的大多數居民在農歷五月在大門或大廳懸掛鐘馗的照片,以驅除邪惡,吸引好運。
10,吃粽子
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清香撲鼻。桃枝插在柵裏,出門就能看到麥子黃了。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到處陽光明媚。"
這是壹首描述古代端午節的流行歌謠。壹般來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相同的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整個中國都是壹樣的。現在的粽子更加多樣多彩。現在各地壹般都用糯米殼包裹糯米,但裏面所含的顏色要看當地的特產和風俗。比較有名的有桂圓、肉、水晶、蓮子、蜜餞、板栗、麻辣、酸菜、火腿、鹹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