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石竹的幹燥塊根。又叫“小兒參”,意思是“太子”不能吃壞,或者說小兒不能吃壞。是秋季養生的常用藥材。中醫常用於治療肺虛咳嗽、脾虛厭食、心悸自汗、精神疲勞等。《本草新論》也認為它能“大大補充元氣”。現代醫學認為它富含皂甙、果糖等。,並具有抗衰老、抗疲勞、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
1,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太子參是人參家族的壹員,在我國南方廣泛種植,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太子參作為草本植物的根莖,主要用於健脾補肺、益氣生津、治療虛弱、脾胃不和、胃陰不足等。,還可以搭配食物補充,不僅營養均衡,還能有效治療各種疾病。是大家最熟悉的藥材。
太子參功效與作用:健脾益肺,益氣生津。治療肺虛咳嗽、脾虛厭食、心悸怔忡、浮腫消渴、神疲乏力。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致的厭食、乏力。能益脾氣,養胃陰。但是,沒有黨參那麽厲害。用於氣虛津傷所致的肺虛、幹咳、心悸、失眠、多汗等癥。能益氣生津。但其益氣養陰、生津的力量比西洋參弱。
太子參具有益氣養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少動多汗、面色發紅、夜汗多、心煩、口幹咽燥等癥狀。壹般用量是每天10-30g,大劑量60g就夠了。
2.太子參怎麽吃
1,黃芪大棗太子參湯
材料:黃芪15g,紅棗7枚,太子參10g。
做法:將黃芪、大棗、太子參加水煎煮30分鐘,每晚睡前或清晨空腹給小兒泡茶。
功效:此湯具有補肺健脾的功效,適用於反復感冒的兒童。
2.太子參燉田雞
材料:田雞350克,瘦肉50克,太子參50克,枸杞10克,生姜10克,清湯700克。
做法:青蛙宰殺後剁碎放入水中,瘦肉切成豆丁浸泡在水中,太子參浸泡在清水中,生姜切片備用。將幹凈的鍋放在火上,加入清湯、姜片、太子參、枸杞、瘦肉、田雞,大火煮開,小火燉30分鐘即可入味。
功效:太子參含有多種氨基酸、果酸、澱粉、維生素和皂甙,能消除水腫、祛痰止咳,對心慌自汗後體虛有壹定的食療作用。
3.太子參燉雞
材料:太子參8克,柴雞250克,鹽、蔥、姜、料酒適量。
做法:將雞肉切塊,放入沸水中焯壹下,然後將水倒掉。柴雞、太子參加入蔥、姜、料酒,加水燉2小時左右,加鹽煮幾分鐘至熟。
功效:滋陰補虛,溫中益氣。尤其適用於秋冬季節女性滋補和調理產後虛弱。
4.太子參銀耳
配料:銀耳15g,太子參25g,冰糖適量。
做法:將銀耳泡發,洗凈,太子參用布包好,冰糖加水燉至銀熟,裝入藥袋中飲用,每日1劑。
功效:益氣養陰,寧心安神,適用於心悸氣短。
5.百合雙參湯
材料:百合、太子參各25克,北沙參20克,麥芽糖50克。
做法:將二神用布包好,用百合水煎取汁,除去藥袋,加入麥芽糖,拌勻服用。
功效:益氣止汗,適用於氣虛引起的自汗、體虛、氣短、口渴等。
6、太子參石斛粥
材料:太子參10克,石斛15克,大米100克
做法:太子參、石斛加水煎煮取汁,加大米煮成粥,每日兩次。
功效:益氣養陰,適用於咳嗽,氣短,肺燥咳嗽,病後體虛。
3.太子參的營養價值
含有太子參多糖、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4.太子參的收購與貯藏
太子參的幹燥塊根呈細長條狀或長梭形,長約2-6厘米,直徑約3-6毫米。表面黃白色,半透明,有細密的皺紋和凹陷的須根痕。根頭鈍圓,上面常有殘莖痕,下端呈鼠尾狀漸細。脆而易斷,斷面黃白光亮,直接曬幹的斷面呈白色、粉狀,稍有氣體,微甜,以肥、黃、白無根為佳。儲存於陰涼幹燥處,密封防蛀。
5.太子參的副作用
太子參壹般用量為10-30g/天,大劑量可用60g。本品未見明顯副作用,但不必超過60g,以免浪費藥材。
6.太子參的中藥配方
1,自汗:太子參9g,浮小麥15g。用水煎服。
2.小兒汗出:太子參9g,浮小麥15g,大棗10枚。用水煎服。
3.心悸:太子參9g,沙參9g,丹參9g,苦參9g。水煎服,每日壹劑。
4.肺虛咳嗽:太子參15g,麥冬12g,甘草6g。用水煎服。
5、神經衰弱:太子參15g,桃仁、酸棗仁、遠誌、炙甘草各9g。煎服。
6、益氣固腎:太子參15至18g,放入碗中,加黃酒,紅糖適量,蒸汁。壹天三次,口服,壹天壹劑。可用於治療勞動損傷、精神疲勞、少食呆滯、脈弱。
7、潤燥補虛:太子參、生地、白芍、玉竹各9g。用水煎服。治療後可治療虛弱、津液損傷、口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