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如下:

1,吃粽子

粽子又叫“餃米”、“煎粽子”。前者因其棱角分明的外形和裏面的糯米而得名,而後者很可能是用壹個竹筒將米飯煮熟。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期已經很流行了。粽子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從形狀到餡料都在不斷翻新變化。粽子有很多花樣,有南北之別,也有東西之別。紅棗、花生、臘肉等。在南方常見於糯米中,更常見的是在沒有其他食物的情況下品嘗粽子葉的香味。在北方,棗子和果脯經常被用作粽子的餡。

2、吊鐘雕像

鐘馗的作用類似於門神,其畫像常用來辟邪。

3.龍舟比賽

端午節賽龍舟最初是在水鄉訓練海軍軍官的遺產。湖南吳棟賽龍舟的規模是全國最盛大的,勝利也是不脛而走。如果考察其意義,多是向忠臣孝女致敬。相傳屈原於五月五日含淚死於洛江,楚人為之哀悼,故劃船求救。

4.掛菖蒲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邊掛菖蒲和艾葉辟邪。

據說門楣上插著菖蒲制成的寶劍,有驅鬼的神奇功效。“5月5日中午,石天騎著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回歸地獄。”這是壹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壹個邪惡的月份,尤其是第五天,甚至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所以他們掛艾葉和菖蒲。

農歷五月,是酷暑將至的時候,也是疫病瘟疫流行的時候。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在中醫裏,艾草是入藥的,是治療疾病的重要藥材。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可見古人插艾葉、菖蒲是有壹定防病效果的。

5.喝雄黃酒

民間有句話叫“喝雄黃酒,百病皆消”。因此,在端午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喝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小孩子,長輩們把雄黃酒塗在臉上或身上,以驅除昆蟲和汙物。其實雄黃是壹種有毒的礦物質,外用可以殺菌,但是直接喝容易致癌,所以不推薦。

6、佩戴香包

孩子們在端午節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邪的意思,還有用頭點綴的風格。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綢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條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奪目

7、懸掛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臂上縛五彩絲,壹條長命,壹條續命,壹條五色絲,壹條朱索,用兵打鬼,使人不疾。”中國古代崇拜五色,認為五色是吉祥的顏色(也有人說五色代表五條龍)。

8、草藥、草藥。

這是端午節最常見的民俗活動,流行於南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在過去,他們會在黎明前出去采集草藥,尤其是在農村,甚至會和家人壹起出去。端午節的中午,家家戶戶制作以雄黃和大蒜為主的藥物,醫生則在這壹天熬制膏藥,制作藥丸,采集蟾酥。就連皇帝和知識分子也是如此。

唐宋時期極為繁榮,帝國醫學研究所等機構在端午節采集蟾酥,後世也是如此。居住在祖國附近的靖西縣的壯族人,這壹天逛藥材市場,說端午節吃了很多藥,可以祛病延年。東北的朝鮮族更流行采藥,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熬制木易膏等常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