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莆田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莆田市秀嶼水產技術推廣站、莆田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顏誌紅、陳、、。
蘆筍栽培技術規範
1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淺海養殖龍須菜的海域選擇、筏式結構設置、養殖、病害防治和收獲的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我省淺海養殖龍須菜。
2規範性參考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引用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註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的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誤表)或修訂均不適用於本標準。但是,鼓勵根據該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註日期的參考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準。
NY5052-2001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
3海域選擇
3.1沈積物
底料宜用平坦的泥沙或沙泥,其次是軟泥。
3.2水深
水深大於8米,等深線20米以內,具有壹定遮蔽性能,在幹潮線下能保持2米以上水深的海域。
3.3海水流速
潮流要求平穩,流速在0.15m/s-0.7m/s之間..
3.4水質
養殖區應位於無工業廢水、農業或生活汙水排放的海域,水質應符合NY5052-2001的要求。繁殖季節海域鹽度應保持在25 ‰-32 ‰。
4.水產養殖浮筏的結構、設置及安全措施
4.1浮筏結構
4.1.1浮筏和水平繩索
浮子和交叉繩由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化學纖維制成。直徑可根據海流和風浪選擇,壹般1.5 ㎝-2 ㎝,浮筏長度60m-70m,橫繩長度75m-100m。
4.1.2分支電纜
材料規格與浮橋相同,長度壹般為水深的2倍,在浪大流大的海域為2.5倍至3倍。
4.1.3個掛鉤
有兩種掛鉤:
a)木橛子(香椿):可用各種木質材料制成。直徑約為15㎝,長度為1m ~ 1.5m..適用於有泥沙或沈積物的海域;
b)竹枝:適用於泥底松軟的海域。長度取決於海底軟泥的深度,應該比軟泥深度多1m。
4.1.4鐵錨或砝碼
鐵錨和砝碼的重量在1000?以上。重量為石重或水泥重,高度為底部的三分之壹,重環直徑為20。
㎜-22㎜。
4.1.5浮點數
選擇塑料浮球,直徑28㎝-30㎝,重量約1.6㎝,浮力12.5㎝。
4.1.6系好浮繩
材質為直徑為0.2㎜-0.3㎜的聚乙烯繩。
4.1.7吊繩
材質為聚乙烯繩,直徑3㎜-5㎜,長度視海域水深而定。
4.1.8苗繩
苗繩采用300線聚乙烯繩三股絞合而成,直徑0.5㎝,苗繩的撚度以不傷苗、不掉苗為宜,苗繩長度為5m。
4.1.9單筏
單排筏排長60m,排距5m。每排單排筏掛100苗繩。
4.2浮筏設置
4.2 1布局
根據規劃,布局要合理,排距5m-8m,每個養殖小區排15 ~20排,兩側用橫繩固定,區域之間有間距。
30m-50m,縱橫呈“田”或“品”形排列。
方向
確定風浪和海流的危害程度,如果風浪是主要危害因素,則設置順風筏;如果水流是主要因素,在下遊設置木筏;如果兩者都有害,就要在偏流中設置壹個筏子。
方法
確定好浮筏的方向和長度後,將浮筏兩端釘住,下放重物(或鐵錨)固定住浮筏。
4.3安全措施
4.3.1筏板彈性適中。
漲潮時浮筏的松緊應保持寬松。
浮動綁定
彩車應拴牢,拴彩車的繩扣應打結牢固,繩子與彩車的連接處應紮緊,以防脫落。
繩索系緊
吊繩要拴牢,吊繩壹定要拴牢在浮筏上,不能左右滑動,防止吊繩和苗繩纏繞磨損。
4.3.4打
Doweling要堅定。壹般在海域打入土層的木樁深度不小於0.8m,在風浪較大的軟泥底海域,應將木樁打入1m ~ 1.5m的土層,木樁應在木樁下端紮五分之三或二分之壹,以防木樁拔出。
5開發
5.1潛伏期
65438年6月至次年6月,適宜溫度應在27℃以下。
5.2夾苗
5.2.1苗繩處理
在夾苗前七天,應對苗繩進行處理,即新苗繩在水中浸泡1d,舊苗繩用200mg/L漂白粉消毒並清洗。
5.2.2適宜夾秧的溫度
當海區水溫降至27℃以下時,即可進行育苗。
5.3油炸食品
5.3.1種子來源
魚苗的來源是人工繁殖的無性系和在養殖海區選擇的3年以內無性系的後代。
魚苗規格
龍須菜的頂部30厘米可以作為幼苗。夾苗時,每株分10 ㎝-15 ㎝進行夾苗。
5.3.3種子質量要求
種子藻宜選擇生長良好、無病無腐、顏色呈紫色、雜藻少的龍須菜的末端部分。
5.4魚苗運輸
運輸幼苗時,溫度不得超過30℃,以防藻類幹燥。
5.5夾苗方法
夾苗前,將苗繩浸泡在海水中,使苗繩處於濕潤狀態。夾苗量為每米苗繩50克龍須菜,也就是說龍須菜是去除雜藻(滸苔等)後的苗。),以5g壹小簇穿過苗繩,每隔5㎝-10㎝要夾壹簇苗,要夾在苗中間,兩端露出5㎝-6㎝。夾苗時,防止陽光暴曬和藻體幹燥,防止藻體脫水。
5.6掛苗
將夾緊的苗繩兩端與浮筏上的掛繩連接。掛在浮筏上培養。
5.7管理
5.7.1養殖水層的調整
用浮球調節浮力,調節養殖水層。光照強時,養殖水層調整為0.5m ~ 1m;當光線較弱時,在水面上調整養殖水層。
檢查浮筏
及時檢查苗繩和浮筏的松緊度,各筏架松緊要壹致整齊,確保生產安全和受光均勻。
6疾病和敵人的預防和控制
6.1白腐病
6.1.1癥狀
在藻體基部和分枝處肉眼可見淡黃色斑點或小白節,藻體顏色變淺,光澤度差,部分呈黃綠色或白色;藻體變硬變厚,彈性下降,容易斷裂;藻類分生組織減少,分枝明顯減少,脫落的藻類容易腐爛。
6.1.2病因
該病的發生與我國南方夏季的高溫和生理特性的變化有關,特別是其經過反復世代選育後抗逆性下降。
6.1.3控制
克隆品系龍須菜至少每三年必須作為種苗進行再繁殖,以更新種質;每年冬季育苗時避免在南部海域夏季種菜。同時,海域布局要合理,最好呈之字形布置。每年生產結束,所有筏材都要暴露上岸,殺滅病原體;其他控制方法按5.1.1、5.5、5.7.1執行。
6.2敵人的傷害
6.2.1帶菌鉤蝦
6.2.1.1癥狀
藻類表皮有明顯的蟲咬痕跡。
6.2.1.2病因
人工養殖的龍須菜被甲殼動物棲息,甲殼動物吸食藻類汁液,導致藻類韌性下降,脫落。
6.2.1.3控制
避免在繁殖高峰期(4-5月)繁殖。如果發現大量藻鉤蝦,要及時采收。
魚的損害
1癥狀
苗繩上的龍須菜幾乎被吃光了。
6.2.2.2原因
因為自然海域很多魚類喜歡吃海藻,尤其是藍魚成群結隊的吃龍須菜,咬斷龍須菜的基部。
6.2.2.3防控
避免藍魚在生長高峰期繁殖,或者驅趕、捕捉藍魚。
7收獲並曬幹
7.1收獲規格
生長2-3個月後,每條苗繩達到15?時,顏色為紫黑色,即可收獲。龍須菜不宜過早采收,除非因病重、敵害而采收,因為過早采收的龍須菜含膠量低。
7.2收獲方法
龍須菜應在收獲時用苗繩收獲。
7.3曬幹
若用作加工瓊脂的原料,應在陽光明媚的早晨采收,曬幹,裝袋保存;如果作為鮑魚的飼料,可以根據需要收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