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般治療:低純度低能量飲食,保持合理體重,戒酒,多喝水,壹天喝2000ml以上。避免暴飲暴食、過度飲酒、寒濕、疲勞和精神緊張,穿舒適的鞋防止關節損傷,慎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壹些利尿劑和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和治療伴隨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
2.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臥床休息,擡高患肢,冷敷,緩解疼痛72小時後再恢復活動。盡快治療,防止愈合時間延長。以下藥物應早期足量使用,起效後逐漸停藥。急性發作期不要開始降尿酸治療,已服用降尿酸藥物者,發作時無需停藥,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動,延長發作時間或引起轉移性發作。(1)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非甾體抗炎藥能有效緩解急性痛風的癥狀,是壹線藥物。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藥如吲哚美辛等常見的不良反應都是胃腸道癥狀。必要時可加用胃保護劑,禁用活動性消化性潰瘍,腎功能不全患者慎用。選擇性環氧合酶-2抑制劑,如塞來昔布,胃腸道反應較少,但應註意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2)秋水仙堿是治療急性發作的傳統藥物。秋水仙堿的不良反應很多,主要是胃腸道反應,還可引起骨髓抑制、肝損傷、過敏和神經毒性。不良反應與劑量有關,應減少腎功能不全。(3)糖皮質激素對急性痛風有明顯療效,通常用於不能耐受非甾體抗炎藥和秋水仙堿或腎功能不全者。對於單個關節或少數關節急性發作,從關節腔抽出液體,註射長效糖皮質激素以減少藥物的全身反應是可行的,但應排除感染。對於多關節或嚴重急性發作,可口服、肌註、靜脈註射小、中劑量糖皮質激素。為避免停藥後癥狀“反彈”,停藥時可加用小劑量秋水仙堿或非甾體抗炎藥。
3.間歇期和慢性期:目的是長期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預防痛風發作或溶解痛風石。使用降尿酸藥物的適應癥包括急性痛風復發、多關節受累、痛風石、慢性痛風石關節炎或受累關節影像學改變、尿酸性腎結石等。治療目標是使血清尿酸< 6 mg/dl,從而減少或消除沈積在體內的尿酸單鈉鹽晶體。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降尿酸藥物主要有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和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應在急性發作終止後至少2周從小劑量逐漸增加。根據降低尿酸的目標水平,在幾個月內調整最低有效劑量,並長期甚至終身維持。只有當單藥療效不佳,血尿酸明顯升高,並形成大量痛風石時,兩種尿酸才能合用。在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的同時,服用小劑量秋水仙堿或非甾體抗炎藥至少1個月,防止急性關節炎復發。如果腎功能正常,24小時尿酸排泄量小於3.75 mmol,可選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而如果腎功能下降或24小時尿酸排泄量大於3.75 mmol,則應選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5]。(1)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為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廣泛用於原發性和繼發性高尿酸血癥,尤其適用於尿酸生成過多或不適合使用尿酸排泄藥物者。(2)烏尿酸排泄促進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來降低血尿酸。主要用於腎功能正常,尿酸排泄減少。不適用於24小時尿酸排泄量> > 3.57mmol或有尿酸結石的患者,或慢性尿酸性腎病、急性尿酸性腎病患者。用藥期間,尤其是開始用藥後的幾周內,應堿化尿液並保持尿量。①丙磺舒;②苯並惡唑酮;③苯溴馬隆。(3)降尿酸新藥國外壹些降尿酸新藥已經用於臨床或正在進行後期臨床觀察。(4)堿性藥物尿中尿酸以遊離尿酸和尿酸鹽兩種形式存在。尿酸作為壹種弱有機酸,在堿性環境下可轉化為溶解度更高的尿酸鹽,有利於腎臟排泄,減少尿酸沈積對腎臟的損害。痛風患者的尿液pH值往往低於健康人,因此在降尿酸治療的同時應堿化尿液,尤其是在開始服用排尿酸藥物期間,應定期監測尿液pH值,使其保持在6.5左右。同時,保持尿量是防治痛風相關腎臟疾病的必要措施。
4.腎臟病變的治療痛風相關的腎臟病變是降尿酸藥物治療的適應癥。應使用別嘌呤醇,並堿化尿液,保持尿量。慢性尿酸性腎病如需利尿,應避免使用影響尿酸排泄的噻嗪類利尿劑和呋塞米,其他治療同慢性腎炎。對於尿酸性泌尿系結石,經合理的降尿酸治療後,大部分可自行溶解或排出,體積較大者可采用體外震波碎石、腔鏡碎石或開放手術治療。對於急性尿酸性腎病的急危重癥患者,可以快速有效的降低尿酸。除別嘌呤醇外,還可使用尿酸酶,其他治療同急性腎功能衰竭。